[发明专利]光源装置及车灯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9745.7 | 申请日: | 2018-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10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彬;李屹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41/24 | 分类号: | F21S41/24;F21S43/237;F21S43/245;F21S45/40;F21W102/00;F21W103/00;F21W10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装置 车灯 | ||
本发明保护一种光源装置,包括,激发光源,用于出射激发光;导光管,包括内管壁面、外管壁面、入射端面和底端面,入射端面与底端面相对设置,入射端面连接内管壁面和外管壁面;发光体,设置于导光管的管壁上,能够吸收激发光并出射受激光,其靠近导光管的面为光入射面;散热体,设置于导光管远离发光体一侧,与导光管热耦合;激发光源出射的激发光从导光管的入射端面入射,经导光管内传导后,从发光体的光入射面入射于发光体;导光管与散热体之间设置有导热介质。本发明通过将原本光导的导光和导热功能分离,由独立的导光管的管壁负责导光,由独立的散热体负责导热,避免了选择同时具备高导热、高导光性能的光导的高成本问题,而且能够以更短的传输距离实现匀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源装置及车灯。
背景技术
随着对照明亮度的需求不断提高,业界对固态光源寄予厚望。现有的LED照明朝着大功率、复数发光元件组合的方向逐渐进步,然而,由于LED本身的特点,随着电功率的提高和发光元件的密集化,散热问题越来越阻碍照明亮度的提高。
同属于固态光源的激光二极管具有大电流下的高发光亮度、照射距离远等优点,通常通过激光二极管激发荧光粉获得白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将激光光源与荧光发光材料分离,避免了激光光源和荧光发光材料产热的叠加,使得整个光源的亮度进一步提高,成为业内认可的技术方案。
然而,随着对照明亮度的进一步需求的提出,荧光发光材料的散热也逐渐成为困扰业内的问题。为此,业内人士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寻找既具有良好的导光特性、又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的材料上,但是,可以预见,即使研发出该类材料,也无法在短期内解决材料成本问题。因此,一种简单、经济的发光结构亟待发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成本高、散热难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成本、散热良好的光源装置,包括:激发光源,用于出射激发光;导光管,包括内管壁面、外管壁面、入射端面和底端面,所述入射端面与所述底端面相对设置,所述入射端面连接所述内管壁面和所述外管壁面;发光体,设置于所述导光管的内管壁面或外管壁面上,能够吸收激发光并出射受激光,所述发光体的靠近所述导光管的面为光入射面;散热体,设置于所述导光管远离所述发光体一侧,所述散热体与所述导光管热耦合;所述激发光源出射的激发光从所述导光管的入射端面入射于所述导光管,经所述导光管内传导后,从所述发光体的光入射面入射于所述发光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激发光源与发光体之间的光导设置为导光管,使得激发光在导光管的内外管壁面之间(也即管壁内)入射传导,无论将发光体设置在导光管的内管壁面还是外管壁面,都可以在另一管壁面上设置散热体,对发光体产生的热量进行发散。本发明将原本光导的导光和导热功能分离,由独立的导光管的管壁负责导光,由独立的散热体负责导热,避免了选择同时具备高导热、高导光性能的光导的高成本问题。
同时,通过使激发光在导光管的管壁内传导,减少了光线在导光管内传导时的每次反射距离,实现了在相同的导光管外管径的情况下,以更短的距离实现光均匀化;或者说,相比于管芯内(即内管壁面以内)导光的导光管或者实心导光棒,在相同的导光管尺寸下,本发明实现了更均匀的出射光分布。而相比于平板型光导,导光管在两个维度方向进行光传导,减小了光导的综合体积,而且能够以更短的传输距离实现匀光。
在本发明中,导光管的实际导光结构为管壁而非管芯,导光管管壁可以为多种结构。例如,导光管的横截面可以为闭合环(如圆环、方环、多边形环等),激发光一方面在闭合环内来回反射以在横截面内充满整个闭合环,另一方面沿着导光管轴向传播;导光管的横截面还可以为开口环(如圆弧环等),在横截面内,激发光多次反射充满该开口环,且在开口环的两个末端被反射,防止了光束外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绎立锐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97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力设备周围动土监测方法
- 下一篇:节能型新能源硫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