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全桥开关特征电流发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337717.1 | 申请日: | 2021-11-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27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清金;丰明刚;崔力慧;孙瑶;李进;解伟;文孝峰;高龙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1/28 | 分类号: | G01R1/28;G01R2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电力行业 开关 特征 电流 发生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全桥开关特征电流发生装置,包括储能电感L1,用于滤波的安规电容C1,用于储能的电解电容C2,MOS管Q1、Q2,用于选择电源工作模式的MOS管Q3、Q4;C1第一端与L1第一端连接于电网火线,L1第二端与Q4源极、Q1漏极连接,Q4漏极与Q2漏极、C2阳极连接,C1第二端与Q3源极、Q2漏极连接于电网零线,Q1源极与Q2源极、C2阴极连接。本发明在保证了相位识别准确率的基础上,通过BUCK、BOOST电路交替工作的方式实现了接近无损的特征电流发生,具备了更高的功率转换效率,有效地降低了线损,提升了线路的安全性,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位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全桥开关特征电流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低压配电网的三相线延伸到用户端进行接线时,常常难以分清A、B、C相,只能随便接线。此种情况下三相用电不均衡,易导致某一相或两相的负荷过重,造成三相电流不平衡,增加线损,甚至可能引发变压器烧毁、引起火灾等,所以相位识别的需求应运而生。为实现相位识别,如今常用的方法是向电力线注入一定频率的特征电流信号,信号接收端通过对电流信号特征的解析来判断相位。
目前,特征电流注入的常见方案主要有两种:1.电阻投切方案,此方案基于并联在线路中的投切电阻来产生特征电流,但问题在于,投切电阻的存在导致该部分的功率是完全损耗的;2.电容投切方案,由电网先给并联在线路中的投切电容充电,将充入的电能转化为特征电流注入电力线中来进行解析,整个过程无功率损耗,但此方案注入的电流幅值有限,解析出的特征不够明显,易受电网噪声干扰,导致识别准确率相对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全桥开关特征电流发生装置,在保证了相位识别准确率的基础上,通过BUCK、BOOST电路交替工作的方式实现了接近无损的特征电流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的全桥开关特征电流发生装置,包括储能电感L1,用于滤波的安规电容C1,用于储能的电解电容C2,工作在高频的MOS管Q1、Q2,工作在低频下,用于选择电源工作模式的MOS管Q3、Q4;
其连接关系为:电容C1的第一端与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于电网的火线,电感L1的第二端与MOS管Q4的源极、MOS管Q1的漏极连接,MOS管Q4的漏极与MOS管Q2的漏极、电容C2的阳极连接,电容C1的第二端与MOS管Q3的源极、MOS管Q2的漏极连接于电网的零线,MOS管Q1的源极与MOS管Q2的源极、电容C2的阴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在电网电压为正且电源工作在BOOST模式时,MOS管Q1作为主开关管,MOS管Q4的体二极管为续流二极管,MOS管Q2、Q3、Q4关断;
Q1导通时,给储能电感L1充电,电流流向为:火线L-L1-Q1-Q2的体二极管-零线N;
Q1关断时,L1放电,L1和电网同时给电解电容C2供电,电流流向为:火线L-L1-Q4的体二极管-C2阳极-C2阴极-Q2的体二极管-零线N。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在电网电压为正且电源工作在BUCK模式时,MOS管Q2作为主开关管,MOS管Q3的体二极管为续流二极管,MOS管Q1、Q3关断,MOS管Q4导通;
Q2导通时,给储能电感L1充电,电流流向为:电解电容C2阳极-Q4-L1-安规电容C1与火线L连接端-C1与零线N连接端-Q2-C2阴极;
Q2关断时,L1放电,L1和电网同时给C2供电,电流流向为:L1左端-C1与火线L连接端-C1与零线N连接端-Q3的体二极管-Q4-L1右端。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在电网电压为负且电源工作在BOOST模式时,MOS管Q2作为主开关管,MOS管Q1的体二极管为续流二极管,MOS管Q1、Q3、Q4关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鼎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77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