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轨通、导、遥系统的多层异构星座方案及最小配置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1096.6 | 申请日: | 202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04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蒋超;姚雯;朱效洲;张俊;左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B7/185 | 分类号: | H04B7/1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4 | 代理人: | 张文 |
地址: | 1000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轨通 系统 多层 星座 方案 最小 配置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轨通、导、遥系统的多层异构星座方案及最小配置设计方法,该星座包括:第一星座,第一星座的星座构型为极轨星座,第一星座包括部署在第一预设轨道上的多个第一卫星,第一卫星上配置通导遥一体化载荷;第二星座,第二星座的星座构型为Walker‑δ星座,第二星座包括部署在第二预设轨道上的多个第二卫星,第二卫星上配置光学遥感载荷,第一预设轨道和第二预设轨道均为低轨道,且第一预设轨道的高度大于第二预设轨道。本发明将通导遥一体化载荷和光学遥感载荷部署在不同高度的不同星座上,能以更小的卫星规模为全球提供实时连续的通信、导航增强和基础遥感服务,并能对特定纬度范围内的区域提供能满足特定重访时间要求的高精度遥感服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星座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轨通、导、遥系统的多层异构星座方案及最小配置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低轨星座系统是未来天基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近年来,随着微纳卫星技术发展和商业航天兴起,低轨星座计划呈现爆发式的增长。除通信星座之外,低轨空间在发展遥感、导航增强星座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由于轨道高度低,低轨空间不仅单次发射能运送到轨道上的质量更大,发射成本更低,其对遥感、导航增强卫星的载荷要求也更低。虽然单颗卫星在低轨上的对地覆盖性能较差,但是采用多颗卫星构成星座也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随着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应用需求的日益增长,在低轨空间实现通信、导航、遥感的一体化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低轨星座系统的应用价值。
目前,在低轨空间实现通导遥的一体化应用主要通过在卫星星座的每个卫星平台均部署通信载荷、导航载荷和遥感载荷来实现。然而,虽然将通信载荷、导航载荷和遥感载荷部署在同一个卫星上能够实现高分辨率的对地遥感,但由于单个卫星的功能较多,必然会导致整个卫星复杂化,相应的质量更大、成本更高。并且,由于不同载荷应用的区别,将导致卫星工作模式受限,无法实现应用效能的最大化。例如,当卫星仅携带遥感载荷时,虽然载荷的视场角很小,对地的瞬时覆盖面积小,但卫星可以通过姿态机动的方式拓展其可见范围,从而达到缩短重返时间的目的。当卫星同时携带通信载荷、导航载荷和遥感载荷时,因通信和导航卫星不进行大范围姿态机动,将会限制遥感载荷可见范围的拓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或全部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轨通、导、遥系统的多层异构星座方案及最小配置设计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低轨通、导、遥系统的多层异构星座方案,所述星座包括:
第一星座,所述第一星座的星座构型为极轨星座,所述第一星座包括部署在第一预设轨道上的多个第一卫星,所述第一卫星上配置通导遥一体化载荷,所述第一星座用于为全球提供实时连续的通信和导航增强服务,以及提供基础遥感服务;
第二星座,所述第二星座的星座构型为Walker-δ星座,所述第二星座包括部署在第二预设轨道上的多个第二卫星,所述第二卫星上配置光学遥感载荷,所述第二星座用于为特定纬度范围内的区域提供能够满足特定重访时间要求的高精度遥感服务;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轨道和所述第二预设轨道均为低轨道,且所述第一预设轨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轨道。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星座的轨道类型为太阳同步轨道,所述第一预设轨道的高度为1200km,轨道倾角为100.4°,所述第一星座包括5个第一轨道面,每个所述第一轨道面部署有9个所述第一卫星,用于为全球提供实时连续的覆盖。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预设轨道的高度为600km,轨道倾角为55°,所述第二星座包括13个第二轨道面,每个所述第二轨道面部署有4个所述第二卫星,用于为南北纬60°范围内的区域提供重访时间小于30分钟的覆盖。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低轨通、导、遥系统的多层异构星座最小配置设计方法,所述方法用于确定如上述的低轨通、导、遥系统的多层异构星座的最小配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10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