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绵步梯式净水生态护岸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1033.0 | 申请日: | 2021-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97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咏;苏鹏程;何春光;边红枫;姜海波;张刚;佟璐;闵永恩;闫梦萍;陈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3/06 | 分类号: | E02B3/06;E02B3/12;E03F5/10;E03F5/14;C02F9/14;A01G22/00;A01G22/60;C02F3/32;C02F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绵 步梯式 净水 生态 护岸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绵步梯式净水生态护岸系统,包括前置下陷绿地,滤网、步梯式无动力糙面溢水墙、集水槽、净水单元、亲水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置下陷绿地的近河道侧壁设置有所述步梯式无动力糙面溢水墙,所述步梯式无动力糙面溢水墙的表面设置为密镶嵌卵石的砖混凝土结构,在整个海绵步梯式净水生态护岸系统中,不设实体管道结构,不需额外动力,节能低碳运行,依地势而建,借助重力的作用使径流在流经本系统后得到充分净化后,补给河道。在延长水力停留时间的同时,解决了东北构建护岸中使用管道布水,冬季容易爆裂的困境。由于整个运行不需额外动力,既可应用在人口稠密区,也可应用在人烟稀少的河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污染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海绵步梯式净水生态护岸系统。
背景技术
在降雨或融雪等驱动作用下,地表土壤或覆盖面的泥沙颗粒、氮磷等营养物质、重金属、农药、抗生素等有害物质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引起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些列问题,因此,面源污染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进入水前,截留、处理裹挟在径流中的污染物成为治理面源污染的重点和关键。河岸或湖岸是面源污染物入河或湖的最后屏障,因此,急需污染物的截留和处理高效的护岸构建技术。目前护岸技术可分为传统护岸构建技术和生态护岸构建技术。
传统护岸工程以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常以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为特征。多为石块、钢筋、混凝土、沥青等构成的直立式、斜坡式或斜坡式与直立式组合的护岸,在一定时期内承担防洪固岸、航运、灌溉等重要功能,但此类型护岸切断了水体与河岸的联系、破坏了河岸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生态护岸是指自然河岸或具备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特征的人工护岸。主要一般由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富集、基质的吸附、过滤、离子交换、沉淀、氧化还原以及微生物的生物降解等方式去除流经径流中的污染物质。生态护岸构建技术包括自然护岸技术,半自然护岸技术和人造护岸技术。
自然护岸技术是多利用植被发达根系固土,并通过优化植物配置,在适当的条件下建设植物型护岸。半天然护岸技术利用石料、木材等天然材料作为基础,建设结合植物种植技术构建的复合式生态护岸。人造护岸保护技术主要是合成材料,如生态混凝土、仿木桩、土壤固定剂、土工网等,并可选择适当的植物,建设的人造仿天然护岸形式。生态护岸改变传统的混凝土设计,营造动植物及微生物能够生存的多孔隙河岸结构,并保持生境缀块的连续性,除了能够抗坡固岸,在物种多样性保护、保持水土、景观美化及净化水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的各类型生态护岸由于受场地限制,在陡坡的净化污染物效果并不明显,且亲水景观功能受限。
综上,传统护岸强化了防洪固土等功能,但具有破坏河岸带的生态功能,切断水体与土壤的联系、基本无净水功能和景观功能缺陷;常规生态护岸技术在景观功能、完善河岸生态结构与功能、净化水质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在河岸陡峭、土地使用受限的条件下,难以同时达到营造生境、亲水、净化、景观的目标。而河岸是面源污染入河或湖之前的最后屏障,因此,急需在有限空间条件下,高效率截留和处理污染物的河岸构建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步梯式净水生态护岸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绵步梯式净水生态护岸系统,包括前置下陷绿地,滤网、步梯式无动力糙面溢水墙、集水槽、净水单元、亲水单元,其中:在所述前置下陷绿地的近河道侧壁设置有所述步梯式无动力糙面溢水墙,所述步梯式无动力糙面溢水墙的表面设置为密镶嵌卵石的砖混凝土结构,台阶级数为大于等于二,在所述步梯式无动力糙面溢水墙之前设置有所述滤网,流水经所述步梯式无动力糙面溢水墙进入所述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近河道侧设置有所述净水单元,所述净水单元的近河道侧设置有所述亲水单元,所述亲水单元的近河道侧壁设置亲水出水孔,所述亲水出水孔的水流溢流至下一级所述集水槽,以此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师范大学,未经东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10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