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输入的客流预测风险预警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21022.4 | 申请日: | 2021-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38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洲;宋伟;王克非;田可心;牛燕斌;逄淑荣;张博;韩国奇;曹丽娟;范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京投亿雅捷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31/00 | 分类号: | G08B31/00;G06Q10/04;G06Q10/06;G06Q50/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融合 输入 客流 预测 风险 预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输入的客流预测风险预警方法,包括:获取样本数据;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及预处理;对各类样本数据设置对应的客流预警阈值;将实时客流预测数据与上述客流预警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发出相应的预警指示。本发明在大客流发生的情况下,实时分析站内客流的均衡性,计算车站客流不均衡系数,根据车站客流不均衡系数获取客流预警阈值,将实时客流预测数据与上述客流预警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发出相应的预警指示。及时作出客流诱导、车站限流等措施,达到降本增效、降低乘客出行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输入的客流预测风险预警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迅速的发展,城市空间及人口规模急剧增大,使得交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拥堵现象日趋严重。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速度快、时间稳定、运输能力大、运营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等优势成为解决交通阻塞的重要手段。
由于早晚高峰期客流的增多导致一些换乘车站表现出能力严重不足,拥堵严重的情况,而且在一些特定的设施区域容易诱发突发性事件和意外事故,例如站台拥挤、自动扶梯口踩踏事件等。轨道交通车站内各类设施的能力都应该满足乘客行走的需求,尽量避免拥挤的环境,提高舒适度,降低诱发突发性事件和意外事故的概率和安全风险。乘客对车站设施设备及车站整体的服务水平感知的大小,也直接关系到了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
车站设备设施客流实时预测预警是车站客运组织、车站进站限流、站内客流流向引导、车站应急预案编制等的基础,也是车站站务人员合理调配、大客流情况下的及时响应的根本。然而,目前在大客流情况下,车站站内工作人员根据个人经验、大量配备人力资源等方式进行车站客流组织控制,造成人工成本大量投入和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输入的客流预测风险预警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为车站设备设施的客流风险评估,提高车站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输入的客流预测风险预警方法,包括:
101,获取样本数据;
102,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及预处理;
103,对各类样本数据设置对应的客流预警阈值,具体包括:
依次计算样本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σ、偏离系数s;其中偏离系数s表示车站客流不均衡系数;
设样本数据为A={a1,a2,a3,...,ax},其中,x为样本个数,
则平均值:
方差:
标准差:
偏离系数:
其中,
根据车站客流不均衡系数获取客流预警阈值,如果车站客流不均衡系数是正偏离,即偏离系数s>0,则客流预警阈值:如果车站客流不均衡系数是负偏离,即偏离系数s<0,则客流预警阈值:其中,m是可配置参数;
104,将实时客流预测数据与上述客流预警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发出相应的预警指示。
优选地,将客流预警阈值设置为三级预警阈值,包括:
红色预警:设备设计最大能力作为红色预警阈值A红色阈值,为可配置参数;
橙色预警:通过配置m值,且1.5<m≤2,但须满足A橙色阈值<A红色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京投亿雅捷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京投亿雅捷交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210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合外包式混合节点
- 下一篇:一种用于短途运输观赏鱼的便携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