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乙烯基底耐溶剂耐酸碱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14896.7 | 申请日: | 202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78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净芯材料科技开发(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1/02 | 分类号: | B01D61/02;B01D67/00;B01D7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300 北京市门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乙烯 基底 溶剂 耐酸 反渗透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反渗透膜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聚乙烯基底耐溶剂耐酸碱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聚乙烯基底耐酸碱耐溶剂反渗透膜包括聚乙烯基膜、聚酰胺层、PVA层三层复合结构;聚乙烯基膜是由聚乙烯膜置于带羟基基团的聚合物溶液亲水改性后,再由PES类聚合物表面涂覆而成。相比于直接使用聚乙烯为基膜,本发明先通过带羟基基团的聚合物溶液亲水改性,再涂覆PES类聚合物以减小聚乙烯膜的孔径、孔径分布与接触角等特征,使之可以通过调节基底的孔径、孔径分布、接触角等特征来提高制得的反渗透膜在耐溶剂耐酸碱、脱盐率等性能使之能与传统商品化反渗透膜性能接近;本发明制备的聚乙烯基底耐酸碱耐溶剂反渗透膜为脱盐率达到96.2‑98.1%的同时水通量达到19.5‑26.6gfdgfd。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渗透膜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聚乙烯基底耐溶剂耐酸碱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反渗透膜包含三层结构即PET无纺布支撑层、聚砜多孔层和聚酰胺脱盐层,传统反渗透由于自身材料限制,材料耐溶剂耐酸碱腐蚀性能较差、处理溶剂和酸碱污水时寿命较短。
聚乙烯膜直接作为反渗透膜的基底时受聚乙烯材料本身的限定,性能提升较困难,制得的反渗透膜难以商用。同时,传统反渗透在应用时,对进水SDI要求严格,常常不能对溶剂、酸碱类污水有效处理,其在应用于此类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常常表现为脱盐率低、脱盐层脱落寿命短等缺点,这使得传统反渗透在使用时限制了其在酸碱溶剂类污水领域的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聚乙烯基底耐溶剂耐酸碱反渗透膜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乙烯基底耐溶剂耐酸碱反渗透膜,包括聚乙烯基膜、聚酰胺层、PVA层三层复合结构,其中,聚乙烯基膜是由聚乙烯膜置于带羟基基团的聚合物溶液亲水改性后,再由PES类聚合物表面涂覆而成;所述聚乙烯基膜的孔径为10-30nm,接触角为40-70°,透水率为150-180LMH/Bar。
所述带羟基基团的聚合物溶液为带羟基基团聚合物或多元醇类溶液、高分子聚醚类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PES类聚合物溶液由分子量在4-8万之间的PES、DMF依次对应1-5%、99-95%的质量比混合配置而成。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聚乙烯基底耐溶剂耐酸碱反渗透膜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S1、通过熔融湿法成型得到聚乙烯膜,通过熔融湿法成型得到的聚乙烯膜的厚度为15-35μm,孔径为10-30nm,接触角为60-90°,透水率为120-160LMH/Bar;
S2、将聚乙烯膜置于带羟基基团的聚合物溶液中进行亲水改性后,再用纯水清洗润湿;
S3、在S2的基础上对聚乙烯膜进行PES类聚合物表面涂覆于60摄氏度下烘干,得到聚乙烯基膜;
S4、将多官能团芳香族多胺与水相添加剂、纯水于反应槽A中配置成水相溶液;
S5、将多官能团芳香族酰氯与油相添加剂、溶剂于反应槽B中配置成油相溶液;
S6、将S3制得的聚乙烯基膜置于水相溶液浸润后取出,用风刀吹干聚乙烯膜表面残留水相;
S7、将S6得到的聚乙烯基膜浸涂油相溶液,取出后经过烘干处理得到复合聚酰胺脱盐层的聚乙烯基底反渗透膜;
S8、配置PVA溶液,将S7得到的聚乙烯基底反渗透膜于PVA溶液中浸湿,取出烘干得到聚乙烯基底耐酸碱耐溶剂反渗透膜;其中,PVA溶液由分子量在12-15万之间的PVA、戊二醛、盐酸依次对应0.05%-0.1%、0.005%-0.01%、0.2%-0.5%的质量百分比溶于水中配置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净芯材料科技开发(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净芯材料科技开发(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48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