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及废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12037.4 | 申请日: | 202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98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陈亦力;冀颖;刘涛;陈弘仁;孙广东;张颖;牛和昕;吕龙;韩兴亮;张怡晓;任笑石;孟繁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碧水源膜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吕露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及废水处理方法,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反硝化反应器、亚硝化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废水能够先在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中发生厌氧氨氧化反应,然后依次进入到反硝化反应器中发生反硝化反应和进入到亚硝化反应器中发生亚硝化反应,最后进入到膜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分离得到清水。厌氧氨氧化反应能够除去大部分硝酸盐,剩下的硝酸盐也会在反硝化反应和亚硝化反应中进一步除去,从而提高整个净化过程中的氮素的去除效率。同时,亚硝化反应器能够回流部分亚硝酸盐至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进行厌氧氨氧化反应,无需增加碳源,实现高效脱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及废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由氮素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有效削减氮素,现采用氨化—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处理水体。但是,氨化—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处理流程长、碳源消耗量高、处理效率低、耐冲击负荷低和外加碳源和碱度高,且设备占地面积大、基建费用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及废水处理方法,其能够实现水体的高效脱氮。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其包括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反硝化反应器、亚硝化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
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底部具有废水进口,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内设置有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顶部设置有用于分离气相、水相和泥相的三相分离器。
反硝化反应器具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第一进水口连接于水相的出口。
亚硝化反应器具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第二进水口连接于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于废水进口,且连接第二出水口和废水进口的管道上设置有亚硝化回流泵。
膜生物反应器内具有膜组件,且膜组件将膜生物反应器分离形成清水室和浊水室,浊水室具有第三进水口,第三进水口连接于第二出水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废水能够先在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中发生厌氧氨氧化反应,然后依次进入到反硝化反应器中发生反硝化反应和进入到亚硝化反应器中发生亚硝化反应,最后进入到膜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分离得到清水。
厌氧氨氧化反应能够除去大部分硝酸盐,剩下的硝酸盐也会在反硝化反应和亚硝化反应中进一步除去,从而提高整个净化过程中的氮素的去除效率。同时,亚硝化反应器能够回流部分亚硝酸盐至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进行厌氧氨氧化反应,无需增加碳源,实现高效脱氮。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示例中,上述泥相的出口连接于废水进口,气相的出口连通于大气。
在上述示例中,三相分离器能够将水相、气相和泥相分离,使得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能够通过泥相的出口回流到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底部的废水进口。一方面,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能够与废水一同进入到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中重复利用,另一方面,上述循环有利于提高上升流速,增大颗粒污泥与水流剪切力,使颗粒污泥具有更好的传质速率,进而高效脱氮。厌氧氨氧化反应产生的气体从气相的出口排出。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示例中,上述废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反洗装置,反洗装置包括水箱,清水室具有第三出水口,水箱具有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第四进水口和第四出水口分别连接于第三出水口。
在上述示例中,水箱能够用于储存净化得到的清水。当膜生物反应器需要清洗时,能够使水箱里的水通过第四出水口重新流到膜生物反应器中,并对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清洗。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示例中,上述反洗装置还包括药箱,药箱具有出药口,出药口连接于第三出水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碧水源膜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有限公司,未经碧水源膜技术研究中心(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20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虹吸式暗管排水装置、连通式暗管排水装置
- 下一篇:一种皮带张紧度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