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坝下游面浅表爆炸毁伤区域的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07882.2 | 申请日: | 2021-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17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王高辉;舒奕展;卢文波;陈明;严鹏;王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13;E02B7/1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罗敏清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坝 下游 浅表 爆炸 毁伤 区域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坝下游面浅表爆炸毁伤区域的识别方法,包括:在大坝下游面遭受爆炸打击后,找到最严重毁伤部位并测量其爆炸弹坑半径;根据大坝内部传感器信息,得到爆炸前后大坝的实测固有频率;通过混凝土重力坝数值模型进行有限元模拟,以得到不同深度毁伤下对应的固有频率;利用智能算法建立毁伤参数与大坝频率之间的映射关系,推算出大坝爆炸毁伤深度;根据获得的弹坑半径和毁伤深度,利用弹坑体积近似公式确定大坝爆炸毁伤范围。本发明可实施性强且计算简便可靠,解决了大坝下游面在爆炸打击下弹坑深度难测量的问题,可快速得到大坝毁伤区域,为采取抗爆防护措施和运用抢修技术提供基本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工爆炸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坝下游面浅表爆炸毁伤区域的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常规弹体爆炸威力的增大,爆炸打击对目标造成的毁伤更加严重。大坝作为爆炸打击的重要目标,应当得到重点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大坝最多的国家,对大坝爆炸毁伤效应与机理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研究课题,相关理论已不在少数。而在研究大坝爆炸毁伤机理与效应之前,能够识别大坝爆炸毁伤区域就显得格外重要。
毁伤识别技术在混凝土重力坝上的应用目前还少见报道,主要原因是大坝的老化、毁伤对动态参数的敏感度低于机械故障诊断中动态参数的敏感度,因此对测试技术和分析水平的要求高很多。大坝动力诊断的许多问题涉及非线性变化,各变量之间关系复杂,多数工程实际问题难以用确切的数学、力学模型来解决。目前,对于大坝的爆炸毁伤区域识别技术,研究人员通常采用试验或数值模拟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试验方法费用高、耗时长、通用性小;而数值模拟计算耗时长、可信度不高,难以为实际工程提供直接的设计依据。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省时省力、实用性强且计算简便的毁伤识别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大坝下游面浅表爆炸毁伤区域的识别方法,该方法可实施性强且计算简便可靠,为采取抗爆防护措施和运用抢修技术提供基本依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坝下游面浅表爆炸毁伤区域的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大坝下游面遭受爆炸打击后,找到最严重毁伤部位并测量其爆炸弹坑半径;
根据大坝内部传感器信息,以得到爆炸前后大坝的实测固有频率;
通过混凝土重力坝数值模型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到不同深度毁伤下对应的固有频率;
利用智能算法建立毁伤参数与大坝频率之间的映射关系,推算出大坝爆炸毁伤深度;
根据获得的弹坑半径和毁伤深度,利用弹坑体积近似公式确定大坝爆炸毁伤范围。
进一步地,步骤1中,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来扫描大坝表面的三维点云数据,从而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大坝弹坑数字地形模型,并以此确定大坝表面的弹坑半径大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方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弹坑半径,根据大坝内部传感器信息得到爆炸后大坝的固有频率,运用智能算法建立毁伤参数与大坝频率之间的映射关系,推算出弹坑深度,相比较传统的试验法或数值模拟方法,能够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快速获取弹坑深度、体积,解决实际工程中弹坑深度难以测量的问题,定量确定爆炸毁伤区域的大小;而且,本发明方法依据智能算法分析模型,具备可行性,为采取抗爆防护措施和运用抢修技术提供基本依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识别方法的计算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大坝传感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有限元模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智能算法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078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