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抗蠕变高导电性直埋铝合金电缆中间接头连接管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03175.6 | 申请日: | 2021-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04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赵树春;孙长海;薛乃川;王雨萌;冯晓东;郑康乐;韩建锋;崔丹;马俊祥;崔利鹏;宋国庆;施凯;刘国庆;孙耘龙;陈百通;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能安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G15/18 | 分类号: | H02G15/18;H01R13/621 |
代理公司: | 辽宁鸿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苗青 |
地址: | 45615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抗蠕变高 导电性 铝合金 电缆 中间 接头 接管 | ||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电缆接头连接管制造技术领域,为一种新型抗蠕变高导电性直埋铝合金电缆中间接头连接管。其材质为采用多机制协同强化的多元微合金强化材料,在铝合金中添加稀土元素Sc和Zr与铝合金元素形成高稳定析出相,产生细晶、固溶强化,提高连接管的抗蠕变性能。采用先熔融焊接再压接的安装方式,压接采用螺栓给进压紧机制,提供一种弧形摩擦面,可降低其接触电阻,使铝电缆接头具有更好的电气性、机械性、抗蠕变性能,解决现有技术中铝合金电缆接头因温度变化产生的膨胀、蠕变、接触电阻增大,导致接头松动、温度升高而损坏的问题。本发明连接管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具有可靠的连接性,具有优异的抗蠕变性、热稳定性、导电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合金)电缆接头连接管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蠕变铝(合金)接头连接管,具体为一种新型抗蠕变高导电性直埋铝合金电缆中间接头连接管。
背景技术
电缆作为电能传输的重要组件,在电力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铜价的剧烈波动及铜资源的相对紧缺,“以铝代铜”成为行业发展重点。另外根据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新能源比重日益增加,风光可再生能源将逐步取代化石能源。2020年国家提出“双碳目标”,更多的风光电场投入运行,直埋铝(合金)电缆由于成本低被广泛应用于风光电场,但铝(合金)材料本身相比于传统的铜材料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分述如下:
铝(合金)导体的电导率与铜相比较差,机械性能偏低,焊接性能差,接触电阻大,在工程应用中受到较大限制,另外铝导体最主要的缺陷为抗蠕变性能差,导致铝导体电力电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在电缆接头处故障发生最频繁。在电缆线路长期运行状况下,特别是在满负荷运行时,电缆线路温度较高,铝电缆接头处受热膨胀,易发生蠕变变形,进而导致接头处松动、接触电阻变大,温度进一步升高,反过来导致蠕变变形,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绝缘失效,发生事故。铝电缆连接件用材料若具备较高的抗蠕变性能,可避免或抑制该问题的发生。
铝(合金)电缆接头主要由金属连接管和外层的非金属材料等构成,连接金具和铝导体所受的应力越大,材料蠕变变形越快,且连接金具所受应力明显高于铝导体,所以金具发生蠕变变形的倾向更大,因此连接金具所用材料的抗蠕变性能应优于铝芯导体。近年来,铝电缆导体通过加入合金成分和合理的制备工艺,来改变铝原有强度低、韧性差、抗蠕变性能差的缺陷,在国内获得了较好的发展,铝合金电缆市场也更加规范并取得相对广泛的认可。但是在电缆接头处的铝连接管等铝连接件,其抗蠕变性和接触电阻有着更高的要求。
电缆接头由内部与电缆导体芯直接接触的金属连接管和外绝缘构成,连接管的作用是保证导芯连接的机械应力,降低接触电阻,保证电缆导体载流量。为保证电缆的安全运行,导体连接部,即电缆接头连接管需要极好的电气和机械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蠕变铝电缆接头连接管,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铝电缆接头因其导电性、抗蠕变性、机械性能差,导致铝电缆接头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温升、损坏故障和安全隐患问题,以解决以铝代铜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抗蠕变高导电性直埋铝合金电缆中间接头连接管,管壁上设有多个螺栓孔,通过螺栓压紧的形式将铝合金电缆固定在连接管中;螺栓与铝合金电缆导体接触面为弧形摩擦面;
所述的连接管的材料为多元微合金化材料,各化学组分的质量配比为:钪0.1~0.2%,铒:0.08~0.2%,锆:0.02~0.15%,镧:0.05~0.15%,铜0.14~0.24%,铁:1.28~1.34%,镁:0.05~0.20%,锌≤0.001%,锰≤0.001%,硅0.04~0.09%,杂质0.02%以下,其余为铝。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管的材料中各化学组分的质量配比为:钪:0.15%,铒:0.08%,锆:0.02%,镧:0.05%,铜0.14%,铁:1.28%,镁:0.05%,锌≤0.001%,锰≤0.001%,硅0.04%,杂质0.02%以下,其余为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能安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华能安阳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031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