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三维建模技术的3D自由编辑模块化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90782.3 | 申请日: | 202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70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石海霞;李康;孙秀秀;袁道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魔方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9/20 | 分类号: | G06T19/20;G06T15/00;G06F30/12;G06F16/958;G06F9/455;G06F9/448 |
代理公司: | 深圳至诚化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8 | 代理人: | 刘英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三维 建模 技术 自由 编辑 模块化 平台 | ||
本发明涉及三维建模技术领域,且公开了基于三维建模技术的3D自由编辑模块化平台,包括3D模块化平台,所述3D模块化平台包括应用层,通讯层,服务层和数据层;所述应用层包括综合业务应用,项目可视化,模型设计平台,3D引擎和Web;所述服务层包括监控保护,端口,业务集群,资源管理,数据控制和结构框架;所述数据层包括mongodb,mysql,HDSF和ElasticSearch。本发明中,通过该平台的操作,不需要专业的三维建模人员均可以完成总的建筑模型的搭建;节省了工作的时间,建立专业的海量模型库采用一键式拖拽模型的方式几分钟之内可以搭建出独立的建筑模型,避免了因为短缺三维模型的设计人员导致CAD设计图纸在交互性与直观体验感上有很大的欠缺的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维建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三维建模技术的3D自由编辑模块化平台。
背景技术
早期的三维可视化主要是将原始设计文件通过CAD/CAM软件来进行读取,但是企业中所使用的软件又各不相同,各CAD/CAM软件基于历史原因及不同的开发目的,内部数据记录方式和处理方式不尽相同,开发软件的语言也不完全一致,导致原始设计文件在不同的CAD/CAM软件中不能被交换与共享。再目前个别行业特别是电网行业从业设计人员均为传统的CAD设计人员,缺乏BIM建模等新技术。随着三维技术的发展,BIM建模技术已广泛应用三维可视化建图的基础支撑技术。但是由于BIM技术为新兴技术,对专业技术人员要求高,目前电网行业各设计单位从业人员均属于传统的二维CAD图纸设计人员,为了针对这些不利因素,我们采取了一种三维可视化模型自由编辑拼接库,操作人员可利用平台的族库调取任一子模型结构组成一个总的三维可视化模型。
现有的CAD是一种常见的精确图纸信息的设计技术,可以为修改和重复操作等提供便利条件,但该设计过程也存在很多弊端,这种类型的二维设计平台,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三维设计工作的基础要求,从而带来一些不便。如CAD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分散设计人员的注意力,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设计方案之中,进而导致设计拓展空间受到了限制。除此之外,CAD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将方案准确表达出来,但是却无法明确展示出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在这种精致绘图模式下,反而对设计师灵感形成一种限制。一旦完整形态的设计理念被图形化,具体的灵活动态思想将会被固定和分离,让各个设计部分缺乏协调性。加之现有的CAD设计图纸在交互性与直观体验感上有很大的欠缺,传统的行业目前短缺三维模型的设计人员等原因。
为此,我们提出基于三维建模技术的3D自由编辑模块化平台。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基于三维建模技术的3D自由编辑模块化平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基于三维建模技术的3D自由编辑模块化平台,包括3D模块化平台,所述3D模块化平台包括应用层,通讯层,服务层和数据层;
所述应用层包括综合业务应用,项目可视化,模型设计平台,3D引擎和Web;
所述服务层包括监控保护,端口,业务集群,资源管理,数据控制和结构框架;
所述数据层包括mongodb,mysql,HDSF和ElasticSearch。
作为优选,所述综合业务应用的输出端与项目可视化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项目可视化的输出端与模型设计平台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模型设计平台的输出端与3D引擎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3D引擎的输入端与Web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3D引擎是基于three.js,webGL和U3D所开发,所述Web可以为H5或者Vue,所述通讯层包括CDN,SLB,Setty,Socket,HTTP/HTTPS。
作为优选,所述CDN,SLB,Setty,Socket和HTTP/HTTPS相互配合使用,所述mongodb,mysql,HDSF和ElasticSearch相互配合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魔方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魔方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907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