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最小浆体理论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84186.4 | 申请日: | 202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55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宁英杰;杨晖;陈徐东;白丽辉;赵颖超;傅永刚;龚世文;黄祎涵;陈旭光;王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G16C60/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派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414 | 代理人: | 郭薇 |
地址: | 310052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最小 理论 混凝土 配合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最小浆体理论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浆体和骨料,并控制所述浆体和骨料之间的表观密度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S2根据最小浆体理论,确定能够达到所述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所需的浆体体积和细骨料的体积砂率,进而确定粗骨料、细骨料、水泥、掺合料的用量和用水量;S3将所述粗骨料、细骨料、水泥、掺合料和水按照S2的用量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所述混凝土。本发明通过调整混凝土原料中各组分的密度,并采用疏浚砂和机制砂组成细骨料,再基于最小浆体理论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在保证混凝土坍落度、28d抗压强度及氯离子扩散系数满足设计要求情况下,能使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更好、成本更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最小浆体理论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建材的重要材料,是以水泥为主要凝胶材料,与骨料、水,必要时可掺入化学外加剂(减水剂、膨胀剂等)和矿物掺合料(掺合料、矿渣粉等),按适当的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浇灌搅拌、密实及养护硬化形成的人造石材。传统上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通过经验丰富的土木工程师运用他们的以往的经验知识来进行设计的,在实验室中,为了获得理想的混凝土强度和坍落度,必须尝试好几种配合比,这种费时的工序不仅增加了材料的浪费还有混凝土生产的成本。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出现了一系列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季韬等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建立混凝土配合比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关系,减少试配次数。王立久嘲、王长瑞等人采用最大密实理论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最小浆体理论将混凝土分成两部分:骨料和浆体。骨料包括粗细骨料,即砂和石;浆体是指水、水泥和各种掺合料的混合体。浆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填充砂石混合体孔隙的浆体,二是砂石表面包裹的浆体。最小浆体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为得到在满足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要求情况下所需的浆体用量最少的混凝土配合比。因此,与最大密实理论相比,采用最小浆体理论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可使混凝土浆体量更少,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更好,成本更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用于混凝土的细骨料仍然是天然砂,天然砂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且形成过程漫长,一旦用尽,短期不可再生。因此,利用当地岩石资源或者工程弃置的废石生产人工砂,缓解天然砂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目前工程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混合型人工砂的成分复杂,其制备得到的混凝土坍落度较小,且需水量较大,工作性能差。尤其在配制C30~C50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浆体量更少,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差尤其严重。
因此,本发明以混凝土成本为配合比优化的目标,在保证混凝土坍落度、28d抗压强度及氯离子扩散系数满足设计要求情况下,采用最小浆体理论,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对由长江疏浚超细砂(以下简称疏浚砂)和机制砂组成的细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最小浆体理论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其在降低混凝土成本的同时,达到了提高混凝土工作性能的目的。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基于最小浆体理论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择浆体和骨料,并控制所述浆体和骨料之间的表观密度的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所述浆体包括水泥、掺合料和水,所述骨料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所述细骨料包括机制砂和占所述细骨料总重0~50.00%的疏浚砂;S2根据最小浆体理论,确定能够达到所述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所需的浆体体积和细骨料的体积砂率,进而确定粗骨料、细骨料、水泥、掺合料的用量和用水量;S3将所述粗骨料、细骨料、水泥、掺合料和水按照S2的用量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所述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841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