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捕虾中微塑料表面吸附物检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82210.0 | 申请日: | 202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84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谢拾冰;张维一;陈静静;高晴盈;梁秀美;张井;徐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3563 | 分类号: | G01N21/3563;G01N1/28;G01N1/34;G01N1/40 |
代理公司: | 温州名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8 | 代理人: | 陈加利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捕虾中微 塑料 表面 吸附 检测 装置 方法 | ||
一种海捕虾中微塑料表面吸附物检测装置及方法,属于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检测装置在进行海捕虾中微塑料提取的前置步骤时,所出现的不够流程化和高效化的问题;本发明通过设置前处理箱进行海捕虾的集体破碎、打碎和消解液的浸泡,来加快海捕虾中微塑料的提取效率,且出料箱内部设置的多组过滤结构可过滤出微塑料,前处理箱和过滤结构形成流程化的提取工作,最后由显微红外光谱仪器进行检测,本发明实现了海捕虾中微塑料表面吸附物检测的高效性,通过加快提取微塑料的速率,来增加检测的次数,从而丰富检测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海捕虾中微塑料表面吸附物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海洋中存在大量的微塑料,游荡的微塑料很容易被贻贝、浮游动物等低端食物链生物吃掉,微塑料不能被消化掉,只能在胃里一直存在着,占据空间,导致动物生病甚至死亡;而如果是带着有机污染物的微塑料被吃掉,那对于这些浮游生物的伤害更是雪上加霜,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酶的作用下释放出来,加剧它的病情。贻贝、浮游动物等处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会被上层动物吃掉,而微塑料,甚至微塑料和有机污染物都进入了上层动物体内,在底层动物体内有害物质只有1%,但是到上层就变成了20%,这样会使大量的食用微塑料的生物生病或者死亡。
传统海捕虾微塑料检测装置不便于流程化和高效化对海捕虾中的微塑料进行提取,导致微塑料表面吸附物的对比检测数据较少,易出现对于海洋微塑料的实验判断出错的情况,且传统检测装置不便于对消解后的海捕虾进行洁净的冲洗,当使用不洁净的水源冲洗消解液和海捕虾被消解后的液体时,会给液体中微塑料表面吸附物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
针对上述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海捕虾中微塑料表面吸附物检测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捕虾中微塑料表面吸附物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出料箱和开设在出料箱一侧的出料槽,且出料槽设置两组,出料箱一侧设置有显微红外光谱仪器,出料箱的上端设置有前处理箱,改进后的海捕虾微塑料检测装置便于流程化和高效化对海捕虾中的微塑料进行提取,改进后的检测装置便于对消解后的海捕虾进行洁净的冲洗,从而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海捕虾中微塑料表面吸附物检测装置,包括出料箱和开设在出料箱一侧的出料槽,且出料槽设置两组,出料箱一侧设置有显微红外光谱仪器,出料箱的上端设置有前处理箱;
出料箱包括设置在出料箱最上端位置的储液腔和设置在储液腔内壁的连接接口,出料箱内部设置有过滤腔,出料箱还包括设置在出料箱内部的第一水腔和第二水腔,且第一水腔覆盖设置在第二水腔的外侧,第二水腔内壁设置有流通筒,流通筒与过滤腔相连通,第一水腔和第二水腔之间通过阀门相连通;
出料箱一侧内壁还设置有嵌合槽和嵌合设置在嵌合槽内部的嵌合门,且嵌合门位置处于出料槽内部,过滤腔包括设置在过滤腔内部上端的第二过滤网和设置在第二过滤网下端的过滤盒,过滤盒设置两组,一组所述的过滤盒设置在过滤腔内部中间位置,另一组所述的过滤盒设置在过滤腔内部下端位置,嵌合槽和嵌合门均设置两组,一组所述的嵌合槽和嵌合门设置在一组所述的过滤盒一侧。
进一步地,过滤盒活动卡合在过滤腔内部,过滤腔下端设置的过滤盒过滤孔径小于过滤腔中间设置的过滤盒过滤孔径。
进一步地,流通筒包括设置在流通筒内部一侧的颗粒活性炭网和设置在流通筒内部另一侧的RO过滤膜,流通筒还包括设置在流通筒侧面的喷嘴,且喷嘴位置处于过滤腔内部。
进一步地,第一水腔包括设置在第一水腔内部上端的纤维滤网和设置在第一水腔底部的温控器,且温控器一侧设置有加热丝。
进一步地,过滤盒包括设置在过滤盒底部的盒底过滤膜和设置在过滤盒底部的第二搅拌桨,第二搅拌桨通过连接条与过滤盒内壁相连接,过滤盒还包括开设在过滤盒外侧底部的卡合条槽和卡扣连接在卡合条槽内部的卡合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未经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822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