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夹层内微金属网的铺设方法及微金属网膜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82039.3 | 申请日: | 202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0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吴倩颖;顾文灏;高国忠;赵乐;裴海鹏;周凯;凌和斌;周志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李潇 |
地址: | 226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夹层 金属网 铺设 方法 金属 网膜 | ||
本申请涉及一种玻璃夹层内微金属网的铺设方法及微金属网膜。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于PET基材上形成附着涂层;将微金属网设置于附着涂层上,PET基材、附着涂层与微金属网形成微金属网膜;将微金属网膜的微金属网转印于第一有机夹层胶片上,其中微金属网与附着涂层的粘接力小于微金属网与第一有机夹层胶片之间的粘接力;将第一有机夹层胶片形成于夹层玻璃之间。本申请在PET基材与微金属网之间增设附着涂层,使微金属网与PET基材之间增加可离型性能,实现将微金属网转印到第一有机夹层胶片上,使微金属网与第一有机夹层胶片的相对结构均匀,接着再将第一有机夹层胶片层合到夹层玻璃中,最终产品的光学性能稳定,不出现光学变形。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微金属网的铺设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玻璃夹层内微金属网的铺设方法及微金属网膜。
背景技术
在普通的玻璃夹层内铺设金属网,使玻璃获得电磁屏蔽性能的技术现已经成熟,但是现有铺设方法所铺设的金属网均为人眼可见的金属网栅,该金属网栅对视觉影响极大。而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所采用的方法是使用微金属网替换金属网栅,微金属网是以PET薄膜为基材上制作的微米级或纳米级网格,通过极细的网对光学影响较小的原理来解决金属网对视觉的影响。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申请人发现微金属网在玻璃夹层内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以PET薄膜为基材的微金属网在双曲面玻璃层合过程中,会因为PET薄膜延展性较差无法实现双曲而产生严重的光学畸变;
2、PET薄膜材料层合进有机材料夹层中易发生老化分层现象,从而影响耐久性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玻璃夹层内微金属网的铺设方法及微金属网膜,解决现有微金属网在玻璃夹层内铺设时产生严重的光学畸变及影响耐久性性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玻璃夹层内微金属网的铺设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于PET基材上形成附着涂层;将微金属网设置于附着涂层上,PET基材、附着涂层与微金属网形成微金属网膜;将微金属网膜的微金属网转印于第一有机夹层胶片上,其中微金属网与附着涂层的粘接力小于微金属网与第一有机夹层胶片之间的粘接力;将第一有机夹层胶片形成于夹层玻璃之间。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转印微金属网时包括以下步骤:于第一基材上铺设第一隔离膜;于第一隔离膜上铺设第一有机夹层胶片;将微金属网膜放置于第一有机夹层胶片上,并使微金属网朝向第一有机夹层胶片;于微金属网膜上铺设第二隔离膜;将第二基材压在第二隔离膜上,形成预合片;对预合片依次进行真空预压、拆模,得到压印有微金属网的第一有机夹层胶片。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使用平板玻璃。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对预合片真空预压时,先将预合片抽真空,然后放入烘箱内进行预压。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对预合片拆模时,拆除第一基材、第二基材、第一隔离膜和第二隔离膜之后,揭开微金属网膜的PET基材,到压印有微金属网的第一有机夹层胶片。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有机夹层胶片包括聚氨酯材料或聚乙烯醇缩丁醛材料。
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将第一有机夹层胶片形成于夹层玻璃之间包括以下步骤:
于两片玻璃之间铺设多层第二有机夹层胶片;
将第一有机夹层胶片设置于其中两层第二有机夹层胶片之间,使两片玻璃、多层第二有机夹层胶片和第一有机夹层胶片形成合片;
热压合片,得到铺设有微金属网的夹层玻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820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