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279567.3 | 申请日: | 2021-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63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 发明(设计)人: | 胡煌华;陈强;许春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2G3/02 | 分类号: | H02G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林露 |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游动 限位 线缆 固定 装置 | ||
本发明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1)不仅能更好地避免因运动线缆(S)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拧转应力聚集导致的磨损,还能更好地避免因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剪切应力和拉伸应力聚集导致的磨损。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1)用于将运动线缆(S)固定于飞机上,包括:连杆限位双卡箍(2),所述连杆限位双卡箍(2)由第一卡箍(21)、第二卡箍(22)和将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一体连接成同轴的连杆(23)构成;以及游动限位卡箍(3),所述游动限位卡箍(3)在固定有运动线缆的状态下位于第一卡箍与第二卡箍之间,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内径相同,均大于运动线缆的直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尤其涉及用于民用飞机的机翼的狭窄空间内对运动线缆进行固定的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民用飞机上,在多处使用运动线缆对部件之间进行电连接,例如,在机翼的有限工件内通过运动线缆对各个部件之间进行电连接。
以往,为了固定运动线缆,通常采用直接将运动线缆紧固成无法运动的卡箍结构。具体地,通过两个内径与运动线缆的直径匹配的卡箍固定运动线缆的一端(运动线缆的另一端与运动部件连接)并使其无法移动,然后,利用紧固件(例如螺钉)将两个卡箍分别固定于支架,并将支架安装于飞机上。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卡箍中,由于运动线缆被卡箍卡死无法移动,因此,当运动部件带动运动线缆移动时,运动线缆往往会在与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发生拧转。因而,运动部件对运动线缆的拧转所产生的拧转应力会作用于上述部位。重复多次之后,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容易出现磨损,导致使用寿命不长。
除此以往,当运动部件朝远离卡箍的方向拉伸运动线缆时,拉伸应力将会聚集于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当运动部件朝靠近卡箍的方向运动时运动线缆被挤压而弯曲,剪切应力将会聚集于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
如此,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因上述拉伸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多次聚集容易发生磨损。
为了避免上述这样的磨损,以往,在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往往会设置电磁屏蔽导管和机械防磨材料,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运动线缆仍会出现磨损的情况。
此外,以往,在安装卡箍的过程中,作业人员往往手动将两个卡箍先后安装于支架上,然后安装于飞机上。这样一来,由于手动操作的偏差,两个卡箍经常会出现不同轴的情况。因此,固定于两个卡箍中的运动线缆的从两个卡箍的出线方向经常会发生偏移,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很容易因拧转而发生磨损。
因此,如何更好地避免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磨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不仅能更好地避免因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拧转应力聚集导致的磨损,还能更好地避免因运动线缆的被卡箍固定的部位处的剪切应力和拉伸应力聚集导致的磨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游动限位线缆固定装置,用于将运动线缆固定于飞机上,其特征是,包括:连杆限位双卡箍,所述连杆限位双卡箍由第一卡箍、第二卡箍和将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一体连接成同轴的连杆构成;以及游动限位卡箍,所述游动限位卡箍在固定有所述运动线缆的状态下位于所述第一卡箍与所述第二卡箍之间,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的内径相同,均大于所述运动线缆的直径。
根据上述结构,在游动限位卡箍固定运动线缆、同时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在游动限位卡箍的轴向两端套住运动线缆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卡箍与第二卡箍同轴且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内径大于运动线缆的直径,因此,运动线缆能在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中同步地同轴旋转,由此,运动线缆的从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伸出的轴向两端不会拧转,从而能避免因上述拧转而使拧转应力聚集于运动线缆的被游动限位卡箍固定的部位处而导致磨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95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