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协议联合分析的I2P通信流量检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271756.6 | 申请日: | 2021-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44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 发明(设计)人: | 丁建伟;李航;汪明达;郭宇斌;陈周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G06F18/2431;G06N3/0464;G06N3/08;G06N20/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张杰 |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协议 联合 分析 i2p 通信 流量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协议联合分析的I2P通信流量检测方法及装置,其中检测方法包括:流量原始数据预处理:对PCAP格式的文件进行预处理,包括过滤其他流量,所述其他流量包括ICMP、ARP和DHCP流量;数据处理及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TCP协议传输的加密流量进行训练;统计类特征提取与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提取同一会话的上下文流量中UDP流量与TCP流量的相关统计特征,并利用梯度提升树GBDT进行训练;模型融合:将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的输出进行融合,并输出最后的预测结果。本发明结合TCP协议与UDP协议会话,提取相关特征,融合机器学习与机器学习,可有效提高I2P流量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匿名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协议联合分析的I2P通信流量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信息数据的深化暗化,不法分子利用匿名通信技术,如暗网网络,隐藏个人身份,匿名发布及传播非法信息,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I2P(Invisible Internet Project),作为当前主流的匿名通信工具,是一种基于单向加密隧道的匿名通信系统,它通过建立包含多跳代理的隧道对用户网络流量进行转发,以便达到保障用户通信关系匿名的目的。目前I2P流量识别的方法大多基于TCP协议采用规则匹配、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识别等方法。如专利《基于特征匹配的I2P流量识别方法及系统》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匹配的I2P流量识别方法及系统,通过I2P会话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固定载荷序列判断该流量是否属于I2P;专利《基于深度学习的I2P流量识别方法及系统》将各流量信息转换为相应的灰度图像,为之后利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流量识别提供模型输入,以实现快速识别I2P流量的目标。但大多方法只利用了TCP协议传输下的加密流量信息,没有考虑UDP协议中含有的特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方法大多只分析TCP协议下的I2P通信流量,而忽略UDP协议的问题,为提高I2P通信流量检测的覆盖率与准确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协议联合分析的I2P通信流量检测方法及装置,对TCP协议与UDP协议进行联合分析,在对数据进行初步的预处理后,将数据包送入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融合框架中,以便对网络流量进行分类,实现对I2P通信流量的精准检测。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多协议联合分析的I2P通信流量检测方法,包括:
流量原始数据预处理:对PCAP格式的文件进行预处理,包括过滤其他流量,所述其他流量包括ICMP、ARP和DHCP流量;
数据处理及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对TCP协议传输的加密流量进行训练;
统计类特征提取与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提取同一会话的上下文流量中UDP流量与TCP流量的相关统计特征,并利用梯度提升树GBDT进行训练;
模型融合:将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的输出进行融合,并输出最后的预测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处理及深度学习算法识别包括:先对PCAP文件按五元组划分会话,选择TCP会话,并提取TCP会话载荷数据的前1024字节,若不足1024字节,则利用0xFF填充至1024字节;再将此1024字节有效载荷转化为长宽为32*32的单通道灰度图片,并作为CNN模型的输入。
进一步地,所述CNN模型包括卷积层Conv、池化层Pooling以及全连接层FC,无softmax层,直接将所述全连接层FC输出的64维数据作为输出结果;所述卷积层Conv的padding即填充方式采用SAME方式。
进一步地,所述统计类特征提取与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包括:先对PCAP文件按五元组划分会话,选择加密的TCP会话,提取该TCP会话前n分钟内与该TCP会话有相同IP的所有会话信息集合,并对该集合提取统计特征,最后利用梯度提升树GBDT进行训练,并选择梯度提升树GBDT最后一层的叶子节点作为输出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17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