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靶向呼吸道病毒属病毒的多肽抑制剂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53551.5 | 申请日: | 202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992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忠周;董晓飞;吴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115 | 分类号: | C07K14/115;C07K19/00;C12N15/45;C12N15/62;A61K38/16;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靶向 呼吸道 病毒 多肽 抑制剂 | ||
本发明公开了多肽,所述多肽可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的多肽或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第22‑78位所示的多肽。本发明提供的多肽与HPIV3N的亲和力显著高于P多肽与HPIV3N之间的亲和力;而且该多肽可显著抑制HPIV3N蛋白与RNA的结合,从而抑制HPIV3增殖。本发明提供的多肽在控制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es,PIVs)的感染和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生物医药行业和畜牧业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更具体地涉及靶向呼吸道病毒属病毒的多肽抑制剂。
背景技术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es,PIVs)是一类能够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毒,可以感染人类和家畜比如牛、犬、猪、山羊等动物,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时,造成细胞变性和死亡,从而引起黏膜溃烂;当感染下呼吸道,造成肺泡上皮和间质细胞损伤,引起肺炎等病症。相较于成年人感染后的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副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婴幼儿,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疾病的第二大病源,每年有超过150万儿童被感染。动物感染副流感病毒往往不受重视,但是在高强度应激时会发生免疫抑制、组织损伤和继发性感染,引起肺炎和非典型间质肺炎,因此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副流感病毒属于单股反链病毒(Mononegavirales),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根据遗传学和血清学特征差异,副流感病毒可分为5个类型分别是PIV1、PIV2、PIV3、PIV4和PIV5。其中可以感染人的副流感病毒有四种亚型,分别是HPIV1、HPIV2、HPIV3和HPIV4。其中HPIV1和HPIV3属于呼吸道病毒属,HPIV2和HPIV4属于腮腺炎病毒属。副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经空气传播,自上世纪50年代被发现以来,每年都会流行。其中HPIV1和HPIV2分别易发于奇数年和偶数年,而HPIV3则基本上每年的4月到6月都会有爆发。HPIV1和HPIV2通常会引起类似感冒的较轻的症状,而HPIV3则往往造成更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
在电子显微镜下,呼吸道属中病毒颗粒形状呈现为多样性的球形,直径范围为100~500nm。但是其内部的基因组是一条反义的、不分节的单链RNA,主要编码6种蛋白:核蛋白(nucleoprotein,N)、聚合酶辅因子磷酸蛋白(phosphoprotein,P)、基质(matrix,M)蛋白、融合(fusion,F)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蛋白和聚合酶(large,L)蛋白。N蛋白是病毒增殖的核心组分之一,只有被N蛋白包裹的病毒基因组才能有效地用于转录和复制。鉴于N蛋白对病毒的重要性,而目前尚无FDA批准的专门针对呼吸道属病毒的药物,因此开发相应的靶向抑制剂具有重要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呼吸道病毒属病毒的抑制剂。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多肽,所述多肽包括P多肽和N多肽,所述P多肽和N多肽可为A1)-A10)中任一项所示:
A1)P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第22-42位所示,所述N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第51-78位所示;
A2)P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第1-42位所示,所述N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3第51-78位所示;
A3)P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6第22-42位所示,所述N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6第51-78位所示;
A4)P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6第1-42位所示,所述N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6第51-78位所示;
A5)P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8第22-42位所示,所述N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8第51-78位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535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废气再循环系统
- 下一篇:一种聚四氟乙烯表面改性方法及聚四氟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