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加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48129.0 | 申请日: | 202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923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覃君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覃君庆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G06F21/6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信息 加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加密系统,包括信息输入终端、加密准备模块、信息加密模块和信息输出终端,所述信息输入终端接收需要加密的信息数据,所述加密准备模块对信息加密的过程进行模拟,确定加密速度,本发明通过计算加密速度阈值,将一次加密和二次加密的组合加密速度与阈值进行比较,对不在阈值范围内的加密速度通过三次加密进行调整,低于阈值中最小加密速度的,通过阈值回归方程将加密速度提高至阈值范围内,高于阈值范围中最大处理速度的,通过先确定阈值,再将不属于阈值范围内的加密速度通过阈值回归方程将加密速度降低至阈值范围内,避免加密速度过快降低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加密过慢降低加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数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加密系统。
背景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利用数学或物理手段,对电子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和存储体内进行保护,以防止泄漏的技术,加密就是通过密码算术对数据进行转化,使之成为没有正确密钥任何人都无法读懂的报文,而这些以无法读懂的形式出现的数据一般被称为密文,为了读懂报文,密文必须重新转变为它的最初形式--明文,而含有用来以数学方式转换报文的双重密码就是密钥;
但是目前使用的信息加密系统,常使用二次加密甚至三次加密,二次加密会使得加密速度发生变化,无法掌控加密速度,加密速度过高会影响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后期风险较大,加密速度过慢影响加密的效率,不能满足较大较多信息的加密,不利于信息加密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加密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二次加密会使得加密速度发生变化,无法掌控加密速度,加密速度过高会影响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后期风险较大,加密速度过慢影响加密的效率,不能满足较大较多信息的加密,不利于信息加密的发展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加密系统,包括信息输入终端、加密准备模块、信息加密模块和信息输出终端;
所述信息输入终端接收需要加密的信息数据,所述加密准备模块对信息加密的过程进行模拟,确定加密速度,选定加密时间,确定三次加密的开始时间,信息加密模块根据加密准备模块确定的参数,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密,最终生成密文和密钥,信息输出终端将加密后的数据传送输出;
所述加密准备模块包括模拟计算单元、阈值确定单元、回归计算单元和时间确定单元;
所述模拟计算单元对一次加密与二次加密进行模拟,一次加密与二次加密同步进行,回归计算单元对三次加密过程进行模拟,三次加密对不属于阈值范围的组合加密速度进行调整,阈值确定单元根据数据的类型和数据量确定加密速度的阈值,时间确定单元根据加密速度和加密过程确定加密时间;
所述模拟计算单元计算一次加密和二次加密的组合加密速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12为组合加密速度;
V1一次加密的加密算法单独对信息进行加密时的加密速度;
V2二次加密的加密算法单独对信息进行加密时的加密速度;
E12为两次加密之间的配和度;
b为加密软件自身误差;
所述V1和V2均为加密软件对待加密数据模拟一次加密和二次加密求得的平均加密速度,E12为专家对一次加密和二次加密的加密算法之间配合度的评分,评分越高,两次加密的配合度越高,加密越快;
b为模拟加密过程中加密速度与实际加密过程中的加密速度差的平均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覃君庆,未经覃君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481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