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脉冲辅助加工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241331.0 | 申请日: | 2021-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55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赵泽佳;张国庆;王静威;熊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4B19/00 | 分类号: | B24B19/00;B24B41/06;B24B1/00;B23B5/00;B23C3/00;B23Q3/06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叶思 |
| 地址: | 51806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脉冲 辅助 加工 装置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脉冲辅助加工装置及方法,该电脉冲辅助加工装置包括:机械加工结构,具有工作平台;绝缘隔热结构,底面固定铺设于所述工作平台,顶面形成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的加工平台;固定结构,安装于所述加工平台,用于将所述待加工工件固定于所述加工平台;电脉冲结构,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用于电连接于所述待加工工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用于电连接于所述待加工工件的另一侧。利用电脉冲结构对待加工工件进行电脉冲处理,使难加工的待加工工件的可机械加工性能得到改善,之后利用机械加工结构可以快速精确地对待加工工件的表面进行加工,从而有效降低了难加工的待加工工件的加工难度,并有效提高加工速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脉冲辅助加工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模具成型表面常见机械加工方式包括车削、铣削、磨削、抛光等。其中,磨削和抛光可以显著提高模具成型表面精度,属于光整加工。光整加工对于提高模具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使用寿命及保证顺利成形至关重要。然而,模具的传统加工存在工序多、效率低等问题。
超精密加工为减少加工工序、提高加工效率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对于一些铜、铝及其合金等易加工的材料,经过超精密加工后,可直接获得纳米级表面粗糙度和亚微米级面型精度,无需再进行抛光,节约加工时间与成本。但是,大部分模具材料加工困难,属于一类难加工材料,直接采用超精密加工会产生严重刀具磨损,进而影响模具已加工表面质量。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脉冲辅助装置与方法,提高模具材料的可机械加工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脉冲辅助加工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于难加工材料采用超精密加工会存在刀具磨损严重和加工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电脉冲辅助加工装置,包括:机械加工结构,具有工作平台;绝缘隔热结构,底面固定铺设于所述工作平台,顶面形成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的加工平台;固定结构,安装于所述加工平台,用于将所述待加工工件固定于所述加工平台;电脉冲结构,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用于电连接于所述待加工工件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用于电连接于所述待加工工件的另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脉冲结构产生的电脉冲的脉冲电压为:10V-80V、脉冲频率为:100-800Hz。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为导电结构,设置于所述固定结构的一侧,一端用于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另一端用于抵接于所述待加工工件的一侧;第二连接件,为导电结构,设置于所述固定结构的另一侧,一端用于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另一端用于抵接于所述待加工工件的另一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为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共同呈环形间隔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热结构包括:绝缘件,底面固定铺设于所述工作平台;隔热件,底面固定铺设于所述绝缘件的顶面,顶面形成所述加工平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设置为板状,和/或所述隔热件设置为板状。
还提供一种电脉冲辅助加工方法,包括:利用电脉冲对待加工工件进行电脉冲处理;在待加工工件在电脉冲处理的过程中对待加工工件进行超精密加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脉冲的脉冲电压为:10V-80V、脉冲频率为:100-800Hz。
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电脉冲对待加工工件进行电脉冲处理之前,还包括:将待加工工件固定于绝缘隔热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利用电脉冲对待加工工件进行电脉冲处理之前,还包括:获取待加工工件的当前面型;将所述当前面型与目标面型进行比对,获取待加工工件的面型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413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