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区域保护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14176.3 | 申请日: | 202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3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李辉;吴通华;胡国;吴海;黄峰;陈晖;谭阔;鲍柏舟;黄琦;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H02H3/087;H02H7/2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11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端 柔性 直流 配电网 分布式 区域 保护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区域保护方法及系统,其方法包括:以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中的节点为中心节点,并以所述中心节点的相邻节点为边界节点构建故障判别区域;通过中心节点接收边界节点的节点信息,根据所述中心节点和所述边界节点的节点信息中的过流信号和预设的参考电流方向确定节点类型;基于节点类型判断故障判别区域是否为故障区域,若是,则所述中心节点负责对故障区域的隔离;本发明可以实现对多端柔性直流复杂配电网进行快速准确故障定位和故障点完全隔离,从而提高直流电配电网系统整体用电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区域保护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分布式能源和直流负荷占比日益提高,相比较交流配电网,直流配电网的优势得到极大显现,所以在配用电系统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直流配电网系统拓扑结构复杂,出线支路繁多,且运行方式多样。多端柔性直流配用电系统具有友好接纳分布式新能源、适应多样化电力负荷、供电可靠性高等特点,将会成为未来电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流配电系统运行控制方式多变、各类电力电子装置交互影响,故障后故障电流上升快,而电力电子设备过流能力很弱,如何实现故障定位并对故障点隔离,成为系统实现安全可靠运行的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区域保护方法及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区域保护方法及系统,可以实现对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进行快速准确故障定位和故障点完全隔离,从而提高直流电配电网系统整体用电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区域保护方法,包括:
以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中的节点为中心节点,并以所述中心节点的相邻节点为边界节点构建故障判别区域;
通过中心节点接收边界节点的节点信息,根据所述中心节点和所述边界节点的节点信息中的过流信号和预设的参考电流方向确定节点类型;
基于节点类型判断故障判别区域是否为故障区域,若是,则所述中心节点负责对故障区域的隔离。
可选的,所述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中每个节点均作为中心节点,生成与节点数量相等的故障判别区域。
可选的,所述中心节点通过GOOSE通讯方式接收边界节点的节点信息。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中心节点和所述边界节点的节点信息中的过流信号和预设的参考电流方向确定节点类型包括:若所述中心节点的节点信息中存在过流信号,则所述中心节点为过流中心节点;
若边界节点的节点信息存在过流信号,并且所述过流信号对应的边界节点的故障电流方向与参考电流方向相同,则所述边界节点为中心节点的流入边界节点;
若边界节点的节点信息存在过流信号,并且所述过流信号对应的边界节点的故障电流方向与参考电流方向相反,则所述边界节点为中心节点的流出边界节点;
若边界节点的节点信息不存在过流信号,则所述边界节点为中心节点的无流边界节点。
可选的,所述过流信号和故障电流方向由中心节点或边界节点的直流配电自动化终端采集获取;所述参考电流方向为:以中心节点所在故障判别区域为基准,流入故障判别区域内为正方向,流出故障判别区域外为反方向。
可选的,所述基于节点类型判断故障判别区域是否为故障区域包括:
若故障判别区域中存在流出边界节点,则所述故障判别区域为非故障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41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