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隐藏式采血针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10010.4 | 申请日: | 202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7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王炜;王丽江;姚费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安诺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15 | 分类号: | A61B5/15;A61B5/151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5 | 代理人: | 束晓前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隐藏 采血 | ||
一种隐藏式采血针,包括针杆和及其前端的针尖,所述针杆前端固接有不透明的呈薄膜状的封闭式弹性套,针尖整体位于封闭式弹性套的空腔内。本发明的采血针在使用时及使用前后的全部过程中针尖始终隐藏,避免了因恐针、晕针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等不良现象,另外,产品的隔离防护性能好,针尖不与外界接触,避免被污染,大幅提高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用采血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隐藏式采血针。
背景技术
在末梢采血、医用取血、胰岛素注射等过程中,基本是通过采血笔或注射器等装置使得采血针或注射针的针尖刺破皮肤进入人体,现有的采血针或注射针在使用过程中,针尖是裸露可见的,而且采血针或注射针属于一次性用品,每次使用后都需要拆下旧的安装新的,此过程中针尖也是裸露可见的,对于恐针、晕针的人来说,容易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等不良现象。
另外,由于针尖是裸露的,在使用之前存在被外界污染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隐藏式采血针,在使用时及使用前后的全部过程中针尖始终隐藏,避免了因恐针、晕针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等不良现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隐藏式采血针,包括针杆和及其前端的针尖,所述针杆前端固接有不透明的呈薄膜状的封闭式弹性套,针尖整体位于封闭式弹性套的空腔内。配合采血笔,在使用时采血针向人体采血区域运动,封闭式弹性套最先接触人体皮肤后逐渐挤压变形,针尖依次刺破封闭式弹性套及人体皮肤,后退过程中封闭式弹性套逐渐恢复原状,因此,在使用时及使用前后(安装、更换)的全部过程中,针尖始终不可见。
作为优选,所述封闭式弹性套轮廓呈半圆形、半椭圆形、圆柱形或圆台形的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封闭式弹性套材质为硅胶、橡胶或凝胶的一种。也可以是其他对人体无害的具有弹性的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封闭式弹性套整体厚度均匀,或者,封闭式弹性套前端与针尖轴向对应位置厚度最小或最大,靠近针杆厚度逐渐增大或减小。既保证针尖容易刺破封闭式弹性套,也保证在收到外力时容易变形,不会对针尖造成干扰,外力消失后容易恢复原状,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好。
一种隐藏式采血针,包括针杆和及其前端的针尖,所述针杆前端固接有不透明的海绵状弹性体,针尖整体位于海绵状弹性体内。海绵状弹性体的材料即性能类似于海绵,具有弹性及恢复能力,配合采血笔,在使用时采血针向人体采血区域运动,海绵状弹性体最先接触人体皮肤后逐渐挤压变形,针尖穿过海绵状弹性体及刺破人体皮肤,后退过程中海绵状弹性体逐渐恢复原状,因此,在使用时及使用前后(安装、更换)的全部过程中,针尖始终不可见。
作为优选,所述海绵状弹性体形状呈圆柱形或圆台形。
作为优选,所述海绵状弹性体上与针尖轴向对应位置开设有直径略大于针尖的预留孔,避免使用过程中针尖与海绵状弹性体产生干涉。
一种隐藏式采血针,包括针杆和及其前端的针尖,所述针杆前端固接有不透明的呈薄膜状的开口式弹性套,开口式弹性套的外端超出针尖的外端。配合采血笔,在使用时采血针向人体采血区域运动,开口式弹性套最先接触人体皮肤后逐渐挤压变形,针尖刺破人体皮肤,后退过程中开口式弹性套逐渐恢复原状,因此,在使用时及使用前后(安装、更换)的全部过程中,只要调整好采血针的角度避开视线,可以做到针尖始终不可见。
作为优选,所述开口式弹性套轮廓呈直筒形、前端直径逐渐增大的扩口形或前端直径逐渐减小的缩口形的一种,且开口式弹性套前端厚度最小,靠近针杆厚度逐渐增大。这样的构造保证在收到外力时容易变形,外力消失后容易恢复原状,结构强度及稳定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开口式弹性套材质为硅胶、橡胶或凝胶的一种。也可以是其他对人体无害的具有弹性的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安诺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安诺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00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