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种识别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及防盗支付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09278.6 | 申请日: | 202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81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吴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65 | 分类号: | B60L53/65;B60L53/66;B60L53/68;G06K9/00;G06Q10/02;B60R25/1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张显琴 |
地址: | 5500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种 识别 技术 电动汽车 充电 方法 防盗 支付 系统 | ||
本申请公开了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基于多种识别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包括S1,获取充电需求的电动汽车车牌的车牌信息和人脸信息;S2,将车牌信息数据以及人脸信息数据进行发送,对发送的上述数据在注册用户身份数据库中查询车牌身份和当前车主身份是否存在和对应,若存在且对应则发出为用户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指令;若存在但不对应则启用路障锁定该车,同时通知用户;若不存在则提醒用户注册;S3,充电后,对充电费用进行扣除,并进行充电费用显示和提醒。当用户开车进入充电车位,车牌身份和当前车主身份对应时,做到“提枪充电,拔枪走人”,简化充电流程,提升用户充电体验;若不对应,提醒用户报警,实现防盗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种识别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及防盗支付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发展电动汽车能够加快燃油替代,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电动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作为电动汽车最重要的充电基础设施之一,充电设施方便可靠地为用户提供充电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电动汽车在公共运营充电场站的充电方式主要是通过下载运营商的APP、或者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扫描二维码进行充电,还有通过人工值守完成充电。通常用户在扫描二维码以后,充电桩和电动汽车之间进行交互,充电桩再与其后台信息管理系统交互,获得充电授权后才能启动充电并结算费用。
电动汽车能完成充电不仅依赖于正常工作的充电桩和电动汽车,还必须通过智能手机及所安装的应用软件(APP),且网络必须畅通,后台充电管理系统运行正常,因此,由于流程繁琐,操作复杂,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造成有电不能充,充完开不走等现象,给用户造成极差的使用体验。
有鉴于此,现有技术CN111222867A提供了一种基于视频识别车牌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及无感支付系统,基于图像识别技术,通过高清视频摄像头识别用户车牌信息,并将用户车牌信息与用户支付账户绑定实现费用结算。用户驾车进入充电停车位,无须进行操作手机、扫描二维码等繁琐过程,做到提枪充电,拔枪走人,由信息系统实现停车费、充电费等的自动结算。该技术通过与银行支付系统实现互联,完成充电费用的无感结算,简化了用户的充电服务流程。但是由于上述充电方法和支付系统是基于车牌信息,如果车牌被套牌或者该车被偷盗,那么套牌车或者被偷盗的车的充电费用也是原车主支付账户绑定来实现费用结算的,给一些偷盗者或者车辆套牌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多种识别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及防盗支付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基于多种识别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充电需求的电动汽车车牌区域的图片和驾驶员的人脸的三维图像或视频流,将所述图片转换出车牌字符串和车牌颜色,将所述人脸三维图像或视频流转换成人脸信息;
S2,将转换的车牌字符串和车牌颜色数据以及人脸信息数据进行发送,对发送的上述数据在注册用户身份数据库中查询车牌身份和当前车主身份是否存在和对应,若存在且对应则发出为用户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指令;若存在但不对应则启用路障锁定该车,同时通知用户;若不存在则提醒用户注册;
S3,充电后,对充电费用进行扣除,并进行充电费用显示和提醒。
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在于:通过本发明视频识别车牌和人脸识别当前车主信息的充电方法及防盗支付系统,当用户开车进入充电车位,在车牌身份和当前车主身份对应的时候,可以做到“提枪充电,拔枪走人”,彻底解决在无手机、无通讯下实现为电动汽车充电问题,满足不同种类电动汽车充电问题,不受预充值充电卡、人员值守充电等的限制,有助于提升服务品质,增强用户体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师范大学,未经贵州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92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