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材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97005.4 | 申请日: | 2021-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03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吴远辉;赖常斌;胡卫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碧诚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K5/00 | 分类号: | B27K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孙婷婷 |
地址: | 3536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材 等离子体 表面 改性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材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工艺,包括:将呈第一折叠状的多片竹材装载在第一传送带上;通过第一传送带将竹材运输至多级真空腔;响应于呈第一折叠状的竹材通过运载传送带从一个子真空腔即将进入另一个子真空腔,打开闸门;响应于竹材完全离开子真空腔,关闭闸门;响应于竹材完全进入工作子真空腔,通过机械臂将竹材展开并平铺于工作真空腔中的工作台上;并向放工作真空腔通入预设量的氧气,启动射频电源对竹材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响应于竹材表面改性处理完成,控制机械臂将竹材折叠成第二折叠状;响应于呈第二折叠状的竹材通过运载传送带从一个子真空腔即将进入另一个子真空腔,打开闸门。本发明提高了表面改性处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竹材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竹材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工艺。
背景技术
竹材是我国的特色森林资源,在许多领域可以替代木材使用,对于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对竹材进行使用,常常需要对竹材进行加工。而表面改性可以有效修改竹材表面的性质,使竹材更符合生产所需。
竹材离子体表面改性作为一种新兴的改性工艺,具有无污染、改性效果好的优点。辉光发电生产等离子体轰击竹材表面是竹材离子体表面改性的常用方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将竹材运入密闭容器,然后再抽真空进行后续步骤。由于密闭容器要保证密封性,会保证闸门方正增加气密性以避免漏气情况的产生,由于竹材一般是平铺运输,因此一次运入的竹材量少;而且每次抽真空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二者导致竹材表面改性处理效率低下,因此该技术很难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的一部分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竹材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工艺,旨在加快等离子体对竹材表面改性处理的效率,使其能够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竹材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工艺,所述工艺包括:
将呈第一折叠状的多片竹材装载在第一传送带上;其中,多片所述竹材通过柔性横向连接线进行连接;
通过所述第一传送带将所述竹材运输至多级真空腔;其中,所述多级真空腔包括多个通过闸门前后相连的子真空腔,所述闸门的形状与所述竹材呈现的所述第一折叠状相匹配,各个所述子真空腔内设置独立的运载传送带用于运输所述竹材,所述子真空腔包括一个工作子真空腔和多个过渡子真空腔,所述工作子真空腔的前后通过所述闸门连接至少一个过渡子真空腔;
响应于呈所述第一折叠状的所述竹材通过所述运载传送带从一个所述子真空腔即将进入另一个所述子真空腔,打开所述闸门,使所述竹材通过所述闸门从当前子真空腔的运载传送带移动至下一个子真空腔的运载传送带,且使两个所述子真空腔的压强进行混合;其中,所述竹材从外界到所述工作子真空腔的过程中受到的压强依次减小;响应于所述竹材完全离开所述子真空腔,关闭所述闸门;
响应于所述竹材完全进入所述工作子真空腔,通过机械臂将呈所述第一折叠状的所述竹材展开并平铺于所述工作真空腔中的工作台上;并向所述放工作真空腔通入预设量的氧气,启动射频电源,对所述竹材进行表面改性处理;
响应于所述竹材表面改性处理完成,控制所述机械臂将所述竹材折叠成第二折叠状;其中,所述第二折叠状与所述闸门相匹配;
响应于呈所述第二折叠状的所述竹材通过所述运载传送带从一个所述子真空腔即将进入另一个所述子真空腔,打开所述闸门,使所述竹材通过所述闸门从当前子真空腔的运载传送带移动至下一个子真空腔的运载传送带,且使两个所述子真空腔的压强进行混合;其中,所述竹材从所述工作子真空腔到达外界的过程中受到的压强依次增大。
可选的,所述通过机械臂将呈所述第一折叠状的所述竹材展开并平铺于所述工作真空腔中的工作台上,包括:
识别并通过机械臂抓持所述柔性横向连接线上的抓持节点;其中,所述柔性横向连接线连接所述竹材的两端;
将所述抓持节点确定为固定点和提拉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碧诚工贸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碧诚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970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