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式喷雾冷堆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80277.3 | 申请日: | 202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02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如全;孙婷;唐子杰;涂虎;胡敏;张明;黄菁菁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B1/02 | 分类号: | D06B1/02;D06B23/02;D06B23/04;D06B23/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302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喷雾 处理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一种连续式喷雾冷堆处理系统,包括储液箱、外罩室、底托板、顶喷液板与中喷液板,中喷液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顶喷液板、中喷液板、底托板沿着储液箱的右侧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顶喷液板、中喷液板都包括板本体及其内部开设的内板腔,内板腔与板本体的底部设置的喷雾嘴相通,储液箱中的内箱腔内设置有冷堆液,内箱腔与内板腔相连通;相邻的中喷液板之间,以及中喷液板、底托板之间都设置有一个传动外辊,传动外辊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的传动外辊呈斜对角线设置,且底托板、顶喷液板、中喷液板、喷雾嘴都位于外罩室的内部。本设计不仅渗透效果较好,冷堆处理效果较佳,而且能减少药剂用量,降低污染,节省占地面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堆处理装置,属于纺织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续式喷雾冷堆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冷堆工艺主要应用于纺织品的处理,主要形式有先漂后刺以及先刺后漂,前者断裂强度和伸长率较高,后者柔软性和吸水性较好,但这两者都存在化学药剂用量较高及能源消耗较大的问题,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
此外,现有冷堆工艺的发生一般都是将布料或纤网堆置在箱体内,并浸泡冷堆剂,而常用的冷堆箱多为普通的浸泡箱或筒,不仅渗透时间长,而且易出现浸透不完全的结果,导致浸透效果较差,生产效率较低。
公开号为CN 110219117A ,公开日为2019年9月10日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一种冷堆染色机及应用该冷堆染色机的染色工艺,其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供布料上色的运输机构、设置在机架上的上色机构,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冷堆机构,所述冷堆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一侧的车架、转动设置于车架上的供染料浸染后的布料缠绕的驱动辊、设置于车架上的驱动驱动辊转动的驱动组件、套设在缠绕有布料的驱动辊上的柔性膜、与所述驱动辊两端同轴固定的随驱动辊同步转动的封闭盘,以及连接柔性膜两端与封闭盘以覆盖布料表面的拼接组件,所述封闭盘呈圆形且所述柔性膜内表面与布料抵接。虽然该发明具有减少布料堆置染色时染液流失的效果,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
该设计中采用的冷堆装置为普通的冷堆桶或冷堆箱,该种冷堆装置的浸透效果只能依赖于冷堆液的慢慢渗透,属于静态渗透,渗透效果较差,同时,需要使用较多的冷堆液,导致制造冷堆液的药剂的用量较高,污染较大。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渗透效果较差、冷堆处理效果不佳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渗透效果较好、冷堆处理效果较佳的连续式喷雾冷堆处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连续式喷雾冷堆处理系统,包括储液箱、外罩室、底托板、顶喷液板与中喷液板,中喷液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顶喷液板、中喷液板、底托板两两相互平行,相邻的中喷液板相互平行,顶喷液板、中喷液板、底托板沿着储液箱的右侧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所述顶喷液板、中喷液板的结构一致,都包括板本体及其内部开设的内板腔,该内板腔与板本体的底部设置的喷雾嘴相通,喷雾嘴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储液箱中的内箱腔内设置有冷堆液,且内箱腔与内板腔相连通;相邻的中喷液板之间,以及中喷液板、底托板之间都设置有一个传动外辊,该传动外辊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的传动外辊呈斜对角线设置;
所述底托板、顶喷液板、中喷液板、喷雾嘴都位于外罩室的内部,外罩室的右侧部上近顶喷液板的部位开设有进料口,外罩室的左侧部上近底托板的部位开设有出料口。
位于中喷液板、底托板之间的传动外辊的中轴线位于中喷液板、底托板的同一个方向的旁侧;位于相邻的中喷液板之间的传动外辊的中轴线位于所述相邻的两个中喷液板的同一个方向的旁侧。
所述中喷液板的顶面与传动座的底面相连接,所述传动座的内部开设有座内腔,传动座的顶面上开设有多个与座内腔相通的接液孔,传动座、中喷液板的交接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漏液口,所述接液孔依次经座内腔、漏液口后与内板腔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02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