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电池连接器防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78596.0 | 申请日: | 2021-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041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王钊;许成林;杨亚冬;叶昌森;童睿龙;江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39 | 分类号: | H01R13/639;H01M50/50;H01R13/502;H01R13/52;H01R13/629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常小溪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连接器 防护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连接器防护装置,本发明的主要设计构思在于,通过相互配合连接的半圆柱状护套将动力电池的插接件,包括插座及插头前半部分包裹在护套中空的空间,并由前后凸台限位在连接器上,具体地,第一凸台与插座底座及电池包箱体接触限位,第二凸台与插头的锁止滑块及机体接触限位,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外部泥沙、雨水等进入连接器内部,保持接插件端安全可靠。本发明不受电池包结构影响,具有普适性,且有效地隔离了连接器结合部位与外部空间,从而提升了绝缘性能并延长了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连接器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广应用,车辆使用场景越来越多。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电池连接器由于长期裸露在外,目前主流连接器缺少相应的防护,存在泥沙包裹等问题,严重影响连接器维护及整车安全。具体来说,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应保证电池安全可靠,而现有整车动力电池(尤其是新能源商用车)的接插件端几乎暴露于车架底部,无安全防护措施,导致电池接插件在一定使用时间后出现泥沙包裹等现象,接插件出现难插拔,长期使用过程中加速插件主体镀层腐蚀,严重的甚至导致插件内部出现绝缘故障。
现有针对动力电池接插件主要有两种防护方式,一种为在电池包插件端采用防护板进行防护,只隔离接插件一端面,主要防止路面积水以及污泥等飞溅;另一种防护通过在接插件插座与插头间增加热缩胶管热缩成型防护。
可见,现有板式防护主要是局部防护,缺少全方位保护,泥沙、粉尘等细小颗粒依然可以进入内部,且长期使用过程中,易使箱体在接插件端进水、锈蚀,引起电池绝缘故障;而直接采用热缩胶管包裹方式则难以拆除,不便于维修保养,且拆除后不能重复利用,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动力电池连接器防护装置,以解决前述提及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电池连接器防护装置,其中包括:
相互配合连接的两个护套,所述护套采用半圆柱空心结构,且在所述护套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
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护套上靠近电池包箱体的一端,用于与插座底座以及电池包箱体接触限位;所述第二凸台位于护套上靠近插头的一端,用于与插头锁止滑块以及插头机体之间的凹槽配合限位;
两个护套之间采用可拆卸的锁止机构配合连接。
在其中至少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凸台为框式凸台。
在其中至少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框式凸台的形状与插座底座的形状相匹配。
在其中至少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凸台为环式凸台。
在其中至少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锁止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护套侧壁处的卡扣部以及卡槽部,两个所述护套装配时,其中一个护套的卡扣部与另一个护套的卡槽部配合锁止。
在其中至少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护套上的卡扣部以及卡槽部的数量均为多个。
本发明的主要设计构思在于,通过相互配合连接的半圆柱状护套将动力电池的插接件,包括插座及插头前半部分包裹在护套中空的空间,并由前后凸台限位在连接器上,具体地,第一凸台与插座底座及电池包箱体接触限位,第二凸台与插头的锁止滑块及机体接触限位,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外部泥沙、雨水等进入连接器内部,保持接插件端安全可靠。本发明不受电池包结构影响,具有普适性,且有效地隔离了连接器结合部位与外部空间,从而提升了绝缘性能并延长了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通过可快捷拆装的卡合机构为后期维护工作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85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