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器的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78139.1 | 申请日: | 202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5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0 |
发明(设计)人: | 吴杨杨;刘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65;F24F110/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晓欣 |
地址: | 528311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散热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变频模块和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模块,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冷端邻近所述变频模块,以将所述变频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热端;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变频模块的第一温度参数;当所述第一温度参数大于预设的变频模块启动温度阈值,控制所述变频模块处于关闭状态,并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处于工作状态;获取所述变频模块的第二温度参数,并获取当前的凝露温度参数;当所述第二温度参数小于等于所述凝露温度参数,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关闭。本发明可实现变频模块的快速散热,同时可防止变频模块温度过低而出现凝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变频空调器因其高能效、舒适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市场的主流。变频模块是变频空调器室外机中的核心器件,变频模块散热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变频空调器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比如,在夏天高温天气下,室外机常要经受太阳的暴晒,使得室外机的整体温度非常高(可高达80℃),如果用户此时启动空调器的制冷模式,空调器开机的情况下,变频模块很容易便会因过热而烧坏。为解决变频模块的散热问题,相关技术常采用在变频模块上安装铝肋片散热器,但铝肋片散热器的散热效率较低,在高温条件下散热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散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以提高变频模块的散热效率和散热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散热控制方法,应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100包括变频模块和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半导体制冷模块,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冷端邻近所述变频模块,以将所述变频模块的热量传递至所述热端;
所述散热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用户的制冷运行指令,获取所述变频模块的第一温度参数;
当所述第一温度参数大于预设的变频模块启动温度阈值,控制所述变频模块处于关闭状态,并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处于工作状态;
获取所述变频模块的第二温度参数;
获取当前的凝露温度参数;
当所述第二温度参数小于等于所述凝露温度参数,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关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散热控制方法,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在接收到用户的制冷运行指令时,先检测变频模块当前的温度,得到第一温度参数;然后将第一温度参数与预设的变频模块启动温度阈值进行比较,如果第一温度参数大于预设的变频模块启动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变频模块处于关闭状态以免变频模块因过热而烧坏,同时启动散热装置中的半导体制冷模块,相比传统的铝肋片散热器,利用半导体制冷模块进行散热可获得更高的散热效率,使得空调器在高温条件下启动制冷模式时,实现变频模块的快速散热,避免因变频模块温度太高而影响空调器运行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半导体制冷模块启动之后,继续检测变频模块当前的温度,得到第二温度参数,如果第二温度参数小于或者等于当前的凝露温度参数,本发明实施例将控制所述半导体制冷模块关闭,防止变频模块温度过低,与环境温度产生过大的温差,使得变频模块上出现大量的凝露水,进而防止凝露水在室外机中造成电路板短路、开路等事故。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散热控制方法,所述获取当前的凝露温度参数,包括:
获取当前的环境温度参数和环境湿度参数;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参数和所述环境湿度参数,获取当前的凝露温度参数。
由于不同的温度和湿度对应不同的凝露温度,所以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当前采集的环境温度参数和环境湿度参数,获取当前的凝露温度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81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