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泷六线鱼大规格苗种网箱生态培育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68849.6 | 申请日: | 2021-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8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菅玉霞;胡发文;丁刚;高凤祥;李莉;王晓龙;王雪;潘雷;郭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60;A23K50/80;A23K10/30;A01G33/00;A01K61/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识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75 | 代理人: | 曾庆国 |
| 地址: | 266104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泷六线鱼大 规格 苗种 网箱 生态 培育 方法 | ||
1.一种大泷六线鱼大规格苗种网箱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养殖网箱:
所述的养殖网箱整体呈长方体形状,包括箱体(1)、箱架(2)、浮力装置(3)和沉子(4):所述的箱架(2)包括方形框架(21)和条形支架(22),方形框架设置在箱体上方的四周,方形框架每条棱边的中央位置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根条形支架,相邻的两根条形支架的末端固定在一起且形成直角,方形框架和条形支架构成四个“口”字形;所述的箱体内部设置有网衣,网衣的上棱边与条形支架固定连接、下棱边与箱体底部固定连接,箱体内部被网衣分隔成4个方形养殖区(5)和1个“十”字形养殖区(6),4个方形养殖区分别位于箱体的四角,养殖网箱俯视为“田”字形结构;所述浮力装置(3)固定在箱架(2)的下方,所述的沉子(4)固定在箱体中每个方形养殖区的4个底角处;养殖网箱构建完毕后,利用铁锚或打木橛将养殖网箱固定在养殖海区;
(2)放养鱼苗:
选择外观无损伤、摄食正常、活力强、规格基本一致的健康鱼苗,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放苗,鱼苗投放到4个方形养殖区内;放养鱼苗规格全长大于6cm,每个方形养殖区放养鱼苗4000~5000尾、放养密度为160~200尾/m2;
(3)鱼苗培育管理:
鱼苗放入养殖网箱2d后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日投喂1次,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0.5~1%,投喂时间为9:00;5~7d后鱼苗基本适应新的环境,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2~4%,并根据摄食情况适时调整,投喂时间为9:00和16:00,阴雨天或大风等恶劣天气不投喂;
(4)混养:
放养鱼苗的同时,在箱体相对称的两侧面上系上6~8根聚乙烯绳,在每根聚乙烯绳上系上多根苗绳,在苗绳的末端系上1块坠石;将野生海黍子顶端截掉,保留基部30~50cm后夹于苗绳上进行海藻养殖,当海黍子长到80~100cm时进行收割;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大量的海洋生物和藻类会附着在网箱上,造成网箱网衣堵塞,此时在网箱的“十”字形养殖区养殖全长8cm以上的绿鳍马面鲀,放养密度50~80尾/m2,不投饵,绿鳍马面鲀的杂食天性会自主啃食网衣上的杂藻等附着物,同时在网箱的方形养殖区配养马粪海胆,壳径1~2cm,养殖密度150~250粒/m2,马粪海胆可摄食网箱底部的残饵及杂藻,起到清洁网箱的作用;大泷六线鱼鱼苗经2个月左右的网箱培育,全长达到14cm以上后转入深水网箱、深海大网箱等进行养殖,绿鳍马面鲀和海胆生长良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箱体是由网目为4.0mm的聚乙烯无结网缝合制成;所述的箱架由木板或聚氯乙烯硬质塑料板构成,箱架宽度设置于30~60cm范围内,箱架厚度设置于3~10cm范围内;所述的浮力装置由大型泡沫块或旧汽油桶制作而成,所述的沉子由砖块、石块或陶瓷块制作而成;箱体内部的网衣,为网目为4.0mm的聚乙烯无结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养殖网箱,规格为长×宽×高=10.5m×10.5m×3m;所述的方形养殖区,规格为长×宽×高=5.0m×5.0m×3.0m;所述的“十”字形养殖区的宽度为0.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养殖网箱在使用之前淡水浸泡3~5天后阳光下暴晒2~3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鱼苗采用塑料袋充氧打包方式运输至近岸,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应与海区温差小于3℃;所述的鱼苗放入养殖网箱前在工厂化培育车间进行拉网、强光驯化7d,鱼苗放入养殖网箱前用10mg/L的聚维酮碘溶液(10%)消毒10~15min,以杀死鱼体上的病虫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未经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884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