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连接机构、电能传输装置及机动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67061.3 | 申请日: | 2021-10-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2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刘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0 | 分类号: | H01R13/40;H01R13/6581;H01R13/66;H01R2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0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连接 机构 电能 传输 装置 机动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压连接机构,包括公端连接机构和母端连接机构,公端连接机构包括第一线缆、插接端子、与第一线缆和插接端子一体成型的公端外壳、以及设置在公端外壳之外的公端屏蔽壳;母端连接机构包括对插端子、第二线缆、与对插端子和第二线缆一体成型的母端外壳,以及与设置在母端外壳之外的母端屏蔽壳;公端连接机构和母端连接机构通过插接端子与对插端子电连接,公端外壳与母端外壳装配连接,公端屏蔽壳与母端屏蔽壳装配连接。公端屏蔽壳和母端屏蔽壳一体注塑成型,加工简单,成本较屏蔽金属壳低很多,通过公端屏蔽壳和母端屏蔽壳的插接配合,以及和线缆屏蔽层的电连接,可以有效的将高压连接机构内部的电磁干扰屏蔽,减少了对其他设备电磁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压连接机构、电能传输装置及机动车辆。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新能源电池,使用充电系统来补充能量。充电系统中除了充电座以外,还有与电池系统连接的高压连接机构,充电线束是电动车高压系统中最重要的单元,传统充电线束采用铜线作为充电线缆,铜线末端连接插接端子,与电池系统电连接。目前的高压连接机构都是装配结构连接器,具有结构复杂,装配困难,连接器成本高等问题,另外线缆和端子的铜材使用量高,连接加工较复杂,也是高压连接机构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另外,一般充电系统都会在充电座安装测温结构,在充电线束连接器上没有设置,但是导通电流是同样的,当充电线束连接器温度升高时,同样也需要进行监控并及时停止充电作业,以保护充电线束以及电池系统的安全。
再有,高压线缆和数据通信线缆用于电流和信号的导通。为了降低电磁干扰的影响,高压线缆和数据通信线缆通常采用屏蔽线缆。在线缆两端,屏蔽线缆的屏蔽层会连接屏蔽装置并接地。屏蔽线缆通常包括从内向外依次设置的导芯和屏蔽层。为了便于与对接的线缆或者用电设备连接,线缆的端部通常与连接器进行连接。连接器一般没有屏蔽装置进行屏蔽,导致在连接器位置会有很大的电磁干扰。在连接器内部或者外部设置金属罩,可以起到屏蔽效果。但是,金属罩加工困难,成本较高;金属罩与连接器的装配也比较费事,增加装配工时;并且金属罩在连接部内部时,容易与导芯发生短路,造成屏蔽层损坏甚至线缆被烧毁,发生严重的事故。
随着电动汽车的市场扩大,充电系统急需一种结构简单,具有成本优势,并且能自带屏蔽效果的高压连接机构及电能传输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压连接机构,公端屏蔽壳和母端屏蔽壳一体注塑成型,加工简单,成本较屏蔽金属壳低很多,通过公端屏蔽壳和母端屏蔽壳的插接配合,以及和线缆屏蔽网的电连接,可以有效的将高压连接机构内部的电磁干扰屏蔽,减少了对其他设备电磁干扰。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连接机构,包括公端连接机构和母端连接机构,所述公端连接机构包括第一线缆、插接端子、与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插接端子一体成型的公端外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公端外壳之外的公端屏蔽壳;所述母端连接机构包括对插端子、第二线缆、与所述对插端子和所述第二线缆一体成型的母端外壳,以及与设置在所述母端外壳之外的母端屏蔽壳;所述公端连接机构和所述母端连接机构通过所述插接端子与所述对插端子电连接,所述公端外壳与所述母端外壳连接,所述公端屏蔽壳与所述母端屏蔽壳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线缆包括第一屏蔽层,所述公端屏蔽壳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屏蔽层至少部分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线缆包括第二屏蔽层,所述母端屏蔽壳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屏蔽层至少部分电性连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公端屏蔽壳包括第一屏蔽装置,所述第一线缆包括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屏蔽层至少部分外周,所述第一屏蔽层通过所述第一屏蔽装置与所述公端屏蔽壳电性连接;所述母端屏蔽壳包括第二屏蔽装置,所述第二线缆包括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屏蔽层至少部分外周,所述第二屏蔽层通过所述第二屏蔽装置与所述母端屏蔽壳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70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