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钢管混凝土桩基坑支护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163971.4 | 申请日: | 2021-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65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 发明(设计)人: | 宋许根;程雪松;王峰;王志勇;刘辉;柏威伟;王哲;朱孟君;甄洁;谢书萌;冯利;翟建国;饶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38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李素兰 |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管 混凝土 桩基 支护 方法 | ||
1.一种双钢管混凝土桩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步骤、清除双钢管混凝土桩施工范围内地面的杂草和表土;
b步骤、根据设计的双钢管混凝土桩位进行施工放样,确定每一根双钢管混凝土桩的位置,相邻的两根双钢管混凝土桩的间距为0.7~1.3m;
c步骤、根据放样桩位,将双钢管混凝土桩的桩尖尖角朝下在地面放置就位;
d步骤、进行第一根双钢管混凝土桩的第一钢管的安装,具体过程为:采用起吊机将第一钢管吊起,并将第一钢管底部支撑在桩尖顶壁上,采用振动沉桩法将第一钢管和桩尖穿过软土层,进入持力层2m以上,打入设计高程;施工过程中保证第一钢管的垂直度不超过2‰,施工完成后第一钢管的垂直度不超过5‰,在第一钢管的外壁的左右两侧分别沿第一钢管的轴线方向通长焊接有一个C型连接锁扣,所述的两个C型连接锁扣关于第一钢管的轴线对称设置;
e步骤、进行第二钢管的安装,具体过程为:将第二钢管吊放在地面放样位置处,采用振动沉桩法将第二钢管打入设计高程使第二钢管底部支撑在桩尖顶壁上,第一钢管环套在第二钢管外且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同中心轴线设置,在所述的第二钢管内部设置防坠网;
f步骤、在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的顶壁上安装桩顶固定装置,通过桩顶固定装置将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的上部固定相连,固定第二钢管与第一钢管上部位置;
g步骤、下放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将第一套管紧贴在第一钢管的内壁上,第二套管紧贴在第二钢管的外壁上,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为塑料材质;
h步骤、重复步骤a~g,完成全部双钢管混凝土桩的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的施工,在此过程中,每两根相邻的双钢管混凝土桩的第一钢管之间通过连接锁扣的开口端彼此套接;
i步骤、在每一根双钢管混凝土桩的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之间浇筑细石混凝土,浇筑过程边浇筑边使用振捣棒对细石混凝土振捣密实;
j步骤、待细石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基坑开挖,开挖到待安装的钢支撑以下250mm-300mm,进行钢支撑的施工,具体过程为:
第一步,在位于基坑内侧的每一根双钢管混凝土桩的第一钢管的外壁上焊接牛腿;
第二步,将全部双钢管混凝土桩与围檩连接,每一根所述的围檩底部与牛腿顶壁固定相连并且内壁与第一钢管的外壁焊接相连,所述的围檩沿水平方向设置;
第三步,在围檩位于基坑内侧的外壁上每间距3~4m焊接一块封头板,将每一块封头板的外壁与一根沿水平方向设置的钢支撑的一端固定相连;
第四步,将每一根钢支撑与封头板连接处通过多块钢靴板加固;
第五步,将围檩与双钢管混凝土桩之间的空隙用水泥砂浆填充;
k步骤、继续开挖,开挖到设计标高后按照步骤j完成支撑施工,直至达到基坑底部设计标高,每一层开挖深度不大于300mm;
M步骤、基坑施工结束后,拔除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去除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上的污渍,在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上涂抹黄油,供下一工程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钢管混凝土桩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30°≤桩尖的尖角≤6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双钢管混凝土桩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桩顶固定装置包括内壁贴紧套在第一钢管顶部外壁上的第一固定环和外壁贴紧套在第二钢管顶部内壁上的第二固定环,在所述的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之间固定有多个固定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钢管混凝土桩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厚度为0.3~0.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钢管混凝土桩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石混凝土粗骨料粒径不大于15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钢管混凝土桩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围檩上焊接有加劲板对围檩加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钢管混凝土桩基坑支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封头板厚10~20mm,长宽比钢支撑的直径大30~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397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