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快速球化特殊钢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57077.6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2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汪水泽;李少华;毛新平;许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1/32 | 分类号: | C21D1/32;C22C38/02;C22C38/04;C22C38/24;C21D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张仲波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快速 特殊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快速球化特殊钢的方法,该方法包括:1)中高碳钢热轧:采用传统热连轧、薄板坯连铸连轧或薄带铸轧工艺中的一种热轧所述中高碳钢,得到热轧钢板;2)所述热轧钢板出轧机后进行冷却、卷取,卷取完后下线缓慢空冷至室温,实现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调控;3)将完成所述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调控的热轧钢板进行球化退火处理,得到所述快速球化特殊钢。该方法通过调控球化前初始组织+合理的亚临界球化工艺,不仅可以缩短球化退火时间、降低成本和能耗,而且可以明显提高球化率。本发明适用于钢材热处理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材热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快速球化特殊钢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碳高强度碳素结构钢,淬火后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常用于制造动负载、冲击载荷不大及要求耐磨性良好的机械零件,如弹簧垫圈、锻造齿轮、钢卷尺、锯片等。特殊钢在调质处理状态下具有良好的强度、机械加工性能、优良的热处理适应性。但是热轧态特殊钢钢组织为片层状珠光体,强度较高,塑韧性较差,一般难以直接进行机械加工。因此,在进行后续成型加工前,常需要中间球化退火来提高材料的韧塑性,以防止在成型过程中出现裂纹。通过球化退火,可以获得细小弥散的球状碳化物,使得中碳钢硬度降低、提高其冷变形能力。但是,目前的退火工艺主要为反复球化退火和变形后球化退火,专利CN105695687A公开一种新型45钢球化退火工艺,以不同的升温速度在A1和A3温度上下反复球退,冷却段为随炉冷却至580℃~600℃,取消外罩,再继续冷却至250~300℃,随后空冷。专利CN108384929A公开一种高强度紧固件螺栓用材料的球化退火工艺,采用双峰加热工艺,第一峰为阶梯加热至770℃左右,随后采用两段式冷却方法缓慢冷却至600℃并保温1h,再加热至第二峰温度765℃左右,随后阶梯式变化冷速冷却至室温。专利CN102899461A公开一种中碳钢球化退火工艺,该工艺通过预先增加中碳钢毛坯的内部应力,然后再进行球化退火。目前的已有工艺控制复杂,无疑会增加退火时间和成本,能耗高,性价比较低,不符合所倡导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理念。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生产快速球化特殊钢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调控球化前初始组织+合理的亚临界球化工艺,不仅可以缩短球化退火时间、降低成本和能耗,而且可以明显提高球化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产快速球化特殊钢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中高碳钢热轧:采用传统热连轧、薄板坯连铸连轧或薄带铸轧工艺中的一种热轧所述中高碳钢,得到热轧钢板;
2)所述热轧钢板出轧机后进行冷却、卷取,卷取完后下线缓慢空冷至室温,实现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调控;
3)将完成所述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调控的热轧钢板进行球化退火处理,得到所述快速球化特殊钢。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步骤1)中,所述中高碳钢热轧的温度为1050℃~1100℃。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步骤2)中,所述冷却的降温速率为20℃/s~50℃/s,冷却至600℃~680℃诱导发生低温珠光体相变,以获得细片层、小的珠光体团尺寸的珠光体+少量晶界铁素体组织的中高碳钢珠光体;所述中高碳钢珠光体的片层间距<150nm,团尺寸<4.5μm;将所述中高碳钢珠光体直接进行球化退火处理,在A1以下10~30℃保温,保温时间为1~3h;随后空冷至室温,实现所述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调控。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高碳钢的化学成分重量百分比为:C:0.4~1.0%,Si:0.1~1.5%,Mn:0.3~1.0%,Cr:0~1%,V:0~0.2%,余量为Fe。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步骤3)中,所述球化退火处理的方法包括:将完成所述珠光体和铁素体组织调控的热轧钢板升温至A1以下10~30℃,保温1h~3h,以0.4℃/s~1.5℃/s,冷却至20-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70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