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剥离杂质提纯丙烯酸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55745.1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2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李金江;王兵杰;荣洪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51/25 | 分类号: | C07C51/25;C07C51/50;C07C51/44;C07C51/46;C07C57/05;B01J23/28;B01D3/00;B01D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谭辉 |
地址: | 257000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剥离 杂质 提纯 丙烯酸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剥离杂质提纯丙烯酸的方法,属于化工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Ⅰ.将液态丙烯进行汽化,再过热;Ⅱ.丙烯气体与增湿空气进行混合;Ⅲ.压缩空气、中压蒸汽和未反应气与过热后的丙烯进入主反应器,在催化作用下生成丙烯醛及部分丙烯酸等产物;Ⅳ.主反应器急冷段的出口气体、水、氮气、丙烯醛与空气、未反应气进入次反应器将丙烯醛氧化生成丙烯酸;Ⅴ.次反应器的气体导入反应物冷却器,然后进急冷吸收塔;随后送脱轻塔;Ⅵ.脱轻塔把水和醋酸从丙烯酸中分离出去,再送往脱醋酸塔;Ⅶ.再送往精制塔进一步脱除重组份;Ⅷ.将精制塔产生气体冷凝作为产品导至丙烯酸成品罐,本发明具有增加反应深度,提高收率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剥离杂质提纯丙烯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高吸水性树脂新材料、洗涤助剂等日用化工用品销量的增长刺激了丙烯酸产品的市场需求,激发了厂家扩大生产规模的热情,促进了丙烯酸工业生产方法及工艺的更新发展。丙烯酸的生产方法经历了氰乙醇法、雷普(REPPE)法(羰基合成法)、烯酮法、丙烯腈水解法和丙烯氧化法,前面4种工艺因技术和经济原因已经逐步被淘汰。20世纪80年代后新建和扩建的丙烯酸装置均采用丙烯氧化法。丙烯氧化法原料(丙烯、空气和水蒸气)来源充足,其核心是催化剂组分的选择与工艺的优化组合。丙烯氧化生产丙烯酸主要有一步法和两步法,由于两步法技术上可靠、产品收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经济效益高而成为目前主要的丙烯酸生产方法。
现在两步法丙烯氧化生产丙烯酸主要是用两个反器进行生产,先在一个反应器里生成丙烯醛及少量丙烯酸,再到第二个反应器里将丙烯醛氧化生产丙烯酸。现在的问题是由第二反应器进入精馏阶段时,急冷吸收塔塔顶气通常进尾气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不再参与反应,这些气也含有未反应尽的丙烯醛及丙烯酸蒸气,影响整个装置5%至8%左右的收率,要想进一进提高丙烯酸的收率,急冷吸收塔塔顶气再循环反应非常必要,塔顶气再循环工艺对装置系统的反应器热交换方式、空压机空气循环利用方式、换热介质选择及热交换效果提出了新要求,新工艺对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及节能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中国产业政策也在不断对企业新上项目在节能、产品质量方面提高要求。
因此,针对以上不足,需要提供一种高效剥离杂质提纯丙烯酸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如何提高丙烯酸收率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剥离杂质提纯丙烯酸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Ⅰ.将丙烯罐区的液态丙烯先导入丙烯消气器缓冲消气,随后将液态丙烯导入丙烯蒸发器进行汽化;再用丙烯过热器将其过热,控制丙烯气体的出口温度为50±5℃;
Ⅱ.从丙烯过热器出来的丙烯气体经调节控制流量,再进入主反应器进料混合器与增湿空气相混合进行反应;
Ⅲ.压缩空气、来自管网的中压蒸汽和未反应气在蒸汽混合器中混合后进入主反应器进料混合器,与过热后的丙烯在主反应器进料混合器中混合后进入主反应器,在Mo-Bi系催化作用下,生成丙烯醛及部分丙烯酸等产物;
Ⅳ.将主反应器急冷段的出口气体、水、氮气、丙烯醛与由进料空压机送来的空气、循环空压机送来的未反应气在次反应器进料混合器中充分混合后进入次反应器,进入次反应器的物料在Mo-V系催化剂作用下将丙烯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丙烯酸;
Ⅴ. 待反应完成后,将次反应器反应气体导入反应物冷却器,用中水冷却到150~180℃后进急冷吸收塔;急冷吸收塔塔底液循环线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塔底循环,另一路送喷淋冷凝器冷却后喷淋入塔内,通过急冷吸收反应气中的丙烯酸,未被吸收的反应气由上部急冷吸收水线所提供的新鲜除盐水进一步吸收;随后塔底液经丙烯酸缓冲罐泵送入产品精制单元脱轻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蓝湾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57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