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送风的装置、空调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54658.4 | 申请日: | 2021-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75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 发明(设计)人: | 田志强;李婧;顾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F13/06 | 分类号: | F24F13/06;F24F13/08;F24F1/0014 |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家标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324 | 代理人: | 徐富杰 | 
| 地址: | 26610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送风 装置 空调 | ||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送风的装置,包括:送风罩和进气通道。送风罩的底部设有开口,侧壁设有第一出风口;进气通道伸入开口内,且进气通道的外侧壁与开口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口。本申请能够使送风气流与室内空气充分均匀的混合,具有较高的送风温度效率,能够达到热风下吹暖足,提高送风的舒适度的效果,该用于送风的装置对冷风和热风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送风,融合了“混合式”送风的均匀性与低造价以及“置换式”送风的温度效率高的优势,可兼顾低能耗,低造价,提高温度效率,且送风更均匀舒适。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送风的装置、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是现代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空调为人们提供了凉爽,但同时空调常开也易引起疾病,如“空调病”等,需要慎用。
现有柜式空调多采用侧通风,夏季送冷风时,吹风感比较强烈,人体舒适性较差,温度分层现象明显;冬季时,送风温度高于室内温度,送风气流受热浮升力影响向上流动,导致房间内垂直温差较大,调整送风角度后,热风受动量作用可向下流动,但对人产生的吹风感会使其不适。
在相关技术中,空调的气流组织主要有混合通风和置换通风两种形式,而混合通风以消除全部负荷为目标,由机械力驱动空气流动,送风与室内空气强烈掺混,可以达到全室温湿度均匀分布,温度效率较低;置换通风则主要以消除部分负荷即工作区的冷热负荷为目的,保障工作区服务对象的舒适或生产要求,热浮升力与机械力具有“协同”作用,较少发生室内的强烈掺混,温度效率较高,但是置换通风造价高且存在占用下部有效空间(安装静压箱及管道系统)的弊端,且负担相同的冷负荷,系统风量较大,末端能耗高。
可见如何兼顾低能耗低造价,且提高温度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送风的装置、空调,以解决如何能够兼顾低能耗低造价,且提高温度效率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于送风的装置,包括:送风罩和进气通道。送风罩的底部设有开口,侧壁设有第一出风口;进气通道伸入开口内,且进气通道的外侧壁与开口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上述的用于送风的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送风的装置、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在送风罩的底部设有开口,侧壁设有第一出风口,在制冷送风的情况下,送风气流先通过插入送风罩的底部开口的进气通道进入到其内部,然后再经过第一出风口在空调的上部排出,在虹吸效应下,送风气流在流经第一出风口时,会带动室内的空气通过第二出风口进入与送风气流相混合,从而使送风气流更加的均匀舒适,能够达到冷风匀风不过冷的效果;进气通道伸入开口内,且进气通道的外侧壁与开口之间限定出第二出风口,在制热送风的情况下,第一出风口关闭,进气通道内的送风气流能够通过第二出风口向下部排出,在康达效应下,送风气流会沿竖直方向贴附而下,撞击地板后进入到工作区,在地面形成“空气湖”,即低风速、小温差的气流沿地板均匀扩散,使送风气流与室内空气充分均匀的混合,具有较高的送风温度效率,能够达到热风下吹暖足,提高送风的舒适度的效果,该用于送风的装置对冷风和热风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送风,融合了“混合式”送风的均匀性与低造价以及“置换式”送风的温度效率高的优势,可兼顾低能耗,低造价,提高温度效率,且送风更均匀舒适。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46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