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水位黄土地层多股道铁路复合架空体系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53666.7 | 申请日: | 202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87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伟;宋战平;王剑;张峰;陈好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E02D17/04;E02D19/10;E02D5/46;E02D27/12;E01B2/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季海菊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位 黄土 地层 股道 铁路 复合 架空 体系 及其 施工 方法 | ||
1.一种高水位黄土地层多股道铁路复合架空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水位黄土地层多股道铁路复合架空体系,包括沿多股道铁路(10)长度方向布置的若干临时架空桩(1),临时架空桩(1)顶端通过D型便梁(2)与多股道的轨道(4)接触连接,多股道的轨道(4)两侧分别设有止水帷幕(3),相邻的两排D型便梁(2)连接的临时架空桩(1)之间设有工作基坑(5),工作基坑(5)两侧设有降水井(6),工作基坑(5)内设有正式架空桩(7),正式架空桩(7)顶端通过横抬梁(8)与多股道的轨道(4)接触连接;
所述的高水位黄土地层多股道铁路复合架空体系的施工方法,具体施工步骤为:
步骤一、根据工程需要,确定对既有多股道铁路(10)下方的架空范围,勘探多股道铁路施工区域的地下水位(9);
步骤二、根据步骤一勘探得到的地下水位(9)的高度,设计制作临时架空桩(1)的桩长、数量及布置的间隔距离,使临时架空桩(1)满足支撑铁路的荷载;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的设计,确定D型便梁(2)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步骤四、根据步骤一确定的架空范围及步骤二设计制作的临时架空桩(1),布设临时架空桩(1);
步骤五、在步骤四施做完成的临时架空桩(1)上,施做D型便梁(2),且D型便梁(2)与多股道的轨道(4)密切接触,使临时架空桩(1)进入工作状态;
步骤六、在多股道的轨道(4)两侧分别施做止水帷幕(3),止水帷幕(3)采用相互咬合的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3)底端低于地下水位(9);
步骤七、在多股道的轨道(4)两侧及多股道的轨道(4)下方的每排临时架空桩(1)之间挖工作基坑(5);
步骤八、在步骤七挖好的各工作基坑(5)两侧分别施做降水井(6),降水井(6)深度低于正式架空桩(7)桩底,降水井(6)施做完成后,进行区域降水;
步骤九、在临时架空桩( 1) 桩间工作基坑(5)布设正式架空桩(7),正式架空桩(7)满足支撑铁路运营的荷载,然后施做横抬梁(8),且横抬梁(8)与多股道的轨道(4)接触,使正式架空桩(7)进入工作状态;
步骤十、根据后期施工需要,选择是否拆除临时架空桩(1)及D型便梁(2),进行后续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位黄土地层多股道铁路复合架空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架空桩(1)设于多股道的轨道(4)两侧及多股道的轨道(4)中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水位黄土地层多股道铁路复合架空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架空桩(1)底端位于地下水位(9)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位黄土地层多股道铁路复合架空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帷幕(3)由若干水泥搅拌桩构成,水泥搅拌桩两两之间相互咬合,水泥搅拌桩底端位于地下水位(9)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位黄土地层多股道铁路复合架空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所述的设计制作临时架空桩(1)的桩长、数量及布置的间隔距离,其具体方法是,首先通过地下水位(9)确定临时架空桩(1)的长度,其桩底不低于地下水位(9)即可;然后根据上部轨道永久荷载和列车行车荷载确定所需临时架空桩(1)的数量;最后根据施工场地合理布置临时架空桩(1),以便于施工和不影响线路正常运营为原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位黄土地层多股道铁路复合架空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所述D型便梁(2)长度大于多股道的轨道(4)两侧的临时架空桩(1)的距离,D型便梁(2)长度与刚度呈正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位黄土地层多股道铁路复合架空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布设临时架空桩(1)时,多股道的轨道(4)外侧的临时架空桩(1)桩体采用机械钻孔施工后埋入,多股道的轨道(4)中间的临时架空桩(1)桩体采用人工挖孔施工后埋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366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黄铜与紫铜的激光焊接方法
- 下一篇:立式整杆除叶甘蔗收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