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丙烯制冷降耗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44172.2 | 申请日: | 202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9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刘罡;吴翔;陈静;赵百仁;王振维;秦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25/02 | 分类号: | F25B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4 | 代理人: | 高爽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烯 制冷 降耗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丙烯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丙烯制冷降耗方法和系统。该系统包括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收集缓冲罐、多级温位丙烯冷剂用户、多级吸入罐、溴化锂制冷单元和冷量回收换热器;冷量回收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与收集缓冲罐之间;溴化锂单元用于为所述冷量回收换热器提供冷量;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的段数比多级吸入罐的个数少至少一段,多级吸入罐的个数与多级温位丙烯冷剂用户的个数相同。本发明利用冷冻水冷却丙烯制冷压缩机的出口气相,降低丙烯制冷压缩机末段所需的压力,从而降低丙烯制冷压缩机压比,使得所述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的段数减少至少一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丙烯制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丙烯制冷降耗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丙烯制冷系统是当前低温烃类回收装置必备的制冷系统之一,主要为系统提供-40℃及以上的冷剂。现有的丙烯制冷系统,主要由制冷压缩机,丙烯冷剂冷却器,丙烯冷剂收集罐等组成,根据用户使用的冷剂等级将制冷压缩机划分为多个级位,每级单独设置吸入罐,并根据系统特点设置冷量回收子系统,如图1所示。
当前很多丙烯制冷压缩机的应用场景如乙烯装置、甲醇制烯烃装置等,均使用循环水作为气相丙烯冷凝的冷剂来源,由于循环水温度受环境因素限制,通常操作条件维持在30~45℃之间,因此丙烯制冷压缩机末段出口压力必须设计在1650KPaG以上,这限制了丙烯制冷压缩机的设计,使得丙烯制冷压缩机的尺寸及能耗较大。若能将丙烯制冷压缩机的末段出口压力降低,将可以大幅降低设备尺寸,简化系统流程,提高经济效益。
溴化锂制冷技术以水为制冷剂,溴化锂为吸收剂,利用热水蒸汽等热源可对外提供0℃以上的冷剂。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力、化肥等领域,但在石油化工领域内尚且没有很好的工程实践。
因此,目前亟待提出一种丙烯制冷降耗方法和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丙烯制冷降耗方法和系统。利用冷冻水冷却丙烯制冷压缩机的出口气相,降低丙烯制冷压缩机末段所需的压力,从而降低丙烯制冷压缩机压比,使得所述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的段数减少至少一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丙烯制冷降耗系统,该系统包括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收集缓冲罐、多级温位丙烯冷剂用户、多级吸入罐、溴化锂制冷单元和冷量回收换热器;
所述冷量回收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与收集缓冲罐之间;
所述溴化锂单元用于为所述冷量回收换热器提供冷量;
所述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的段数比所述多级吸入罐的个数少至少一段,所述多级吸入罐的个数与所述多级温位丙烯冷剂用户的个数相同。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丙烯制冷降耗方法,该方法采用所述的丙烯制冷降耗系统,包括:
在所述冷量回收换热器内,用冷冻水冷却所述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出口的气相丙烯冷剂,降低所述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出口的要求压力,从而使得所述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的段数减少至少一段;
所述冷冻水为在所述溴化锂制冷单元内利用高温物流制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将高温物流收集并引入溴化锂制冷单元,得到循环冷冻水。利用循环冷冻水冷却丙烯制冷压缩机的出口气相,降低丙烯制冷压缩机末段所需的压力,从而降低丙烯制冷压缩机压比,节省功率的同时大幅简化压缩机机组的机械设计难度(使得所述多段位丙烯制冷压缩机的段数减少至少一段),并降低占地和投资。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441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通信加密方法
- 下一篇:数据级联推送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