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海拔平原地区藜麦栽培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32840.X | 申请日: | 2021-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57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蒋云;张洁;郭元林;肖俊;汤述尧;王颖;宣朴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G13/00;A01C1/06;A01C1/08 |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邓永红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海拔 平原 地区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海拔平原地区藜麦栽培方法,播种前亩施用尿素、磷酸氢铵、硫酸铵任意一种5‑10公斤,氯化钾、硫酸钾任意一种3‑8公斤或有机肥1‑3吨作基肥,耕深10‑20厘米,采用全地覆膜穴播法播种,穴距为10‑50厘米,行距为30‑100厘米,每穴留苗1‑4株,播种前种子进行包衣处理;8叶期匀苗、第一次除草,现蕾期第二次除草;现蕾期用质量浓度0.1%‑0.5%氯溴异氰尿酸、质量浓度0.1%‑0.2%磷酸二氢钾和1000‑5000ppm芸苔素内脂、胺鲜酯任意一种喷施叶面,共2次,间隔10天;整个生育期间不灌溉,植株黄熟、籽粒变硬外露时收获。本发明可以有效提高成苗率,降低用种量,降低藜麦生产成本,降低田间倒伏率,降低病虫害防治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低海拔平原地区藜麦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藜麦(Chenopodimu quinoa willd,2n=4x=36)为苋科(Amaranthaceae)藜亚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一年生双子叶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藜麦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为7~23%左右,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是人类优秀的蛋白质来源。藜麦籽粒脂肪含量6%左右,其中油酸占比25%左右,亚油酸占比高达50%左右,是一种健康油脂。藜麦淀粉含量60%左右,主要以D-木糖和麦芽糖组成,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很低,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食品。同时,藜麦还是膳食纤维、多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的良好来源,具有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
随着藜麦的营养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成为全球研究热门作物。除原产地南美洲外,北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均有不同规模的种植。中国藜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跃居成为全球藜麦第三大产区。
目前藜麦在四川省主要处于试种和小规模试生产阶段,藜麦喜欢强日照,喜欢冷凉气候,喜欢较干旱的环境,因此四川省内试种成功的区域主要有凉山州、攀枝花市、甘孜州和阿坝州等高海拔区域,由于成都平原寡日照、高湿度等气候特征,对藜麦出苗、生长、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均存在不利影响,目前尚没有在成都平原试种成功的报道。
藜麦在该地区目前仅有少量试种。主要是选择3-4月或6-8月播种,施一定比例肥料,土地翻耕后,起垄或不起垄,将未经处理的藜麦种子窝播,自由生长结实,最后收获籽粒。该试种方法存在的问题:1,成都平原雨热同期,该方法藜麦生长期和成熟期遇到雨水较多的夏季,藜麦出苗期和生长期病害多,管理难度大,藜麦产量较低,亩产普遍在50公斤以下。2,藜麦生长期间雨热同期,倒伏率普遍在50%以上。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海拔平原地区藜麦栽培方法,采用综合的病虫害控制,以实现平原高产高效种植藜麦的目标。具体的技术方案为:
低海拔平原地区藜麦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选择1月下旬至2月上旬整地播种。
播种密度为4000-15000株/亩。
播种前亩施用尿素、磷酸氢铵、硫酸铵任意一种5-10公斤,氯化钾、硫酸钾任意一种3-8公斤或有机肥1-3吨作基肥,耕深10-20厘米。采用全地覆膜穴播法播种,穴距为10-50厘米,行距为30-100厘米,每穴留苗1-4株,播种前种子进行包衣处理。8-10叶期匀苗、第一次除草,现蕾期第二次除草,现蕾期用质量浓度0.05%-0.1%氯溴异氰尿酸、质量浓度0.1%-0.2%磷酸二氢钾添加1000-5000ppm芸苔素内脂、胺鲜酯任意一种喷施叶面,共2次,间隔10天。整个生育期间不灌溉,植株黄熟、籽粒变硬外露时收获。
藜麦种子包衣处理,采用的包衣用药,包括精甲霜灵、咯菌腈、有效成分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包衣用药加水混合成混合液,浓度为,甲霜灵0.375克/升、咯菌腈0.25克/升,质量浓度1.6%代森锰锌;包衣用药的混合液,再与种衣剂按照体积1:1混匀,然后包覆在藜麦种子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328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