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隧洞和明渠的结构缝表层止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11140.2 | 申请日: | 202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77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贾金生;郑璀莹;韩瑞坤;史婉丽;吴洋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新慧水利建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6 | 分类号: | E02B3/16;E02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李林合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隧洞 明渠 结构 表层 止水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隧洞和明渠的结构缝表层止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止水结构技术领域。一种用于隧洞和明渠的结构缝表层止水结构,包括:设置在结构缝表层的凹槽,凹槽中从结构缝内部至外部的方向依次设有找平层、支撑体、防渗层、防水层以及回填层;支撑体靠近找平层位置设有填料块,防渗层和防水层的两端均靠近凹槽的侧壁,防渗层和防水层通过支撑体和填料块支撑,并且截面均呈M型,回填层填充凹槽的侧壁与防水层形成的空间。本发明的表层止水结构具有较高的适应变形的能力,能够在内水压和外水压的作用下不变形、不损坏,同时,表层止水结构与提前施作的混凝土齐平,避免造成较大的水头损失,适用于隧洞和明渠的结构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止水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隧洞和明渠的结构缝表层止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水工混凝土结构中应用最广泛的止水结构是内埋式的止水,包括橡胶止水带、紫铜止水片、不锈钢止水板等。他们共同特点是止水的施工与混凝土浇筑同步进行,止水的两侧分别浇筑埋入结构缝两侧的混凝土体内,从而起到结构缝止水的作用。处于结构缝中间的部分,则将止水结构设计成波浪形、v形、圆环形或U形,起到适应结构缝两侧相对变形的效果。
传统止水已经有很久的应用历史,其在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止水防渗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工程的防渗止水安全都有传统止水结构的功劳。然而传统止水结构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为:(1)传统止水存在施工干扰:(2)质量可控性较差(3)适应变形的结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4)质量问题难以查证且修复困难(5)没有多道止水的安全度(6)隧洞、明渠止水损坏后,多在运行期重做一道表层止水,费时多、费用高。
传统内埋式止水存在的上述弊端,关键原因在于其施工属于混凝土浇筑的一部分,需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因此为克服上述种种弊端,应当从根本上将止水的施工与主体施工相互分离。采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在混凝土表面再专门施工止水的方式,将会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表层止水。
由于表层止水是待主体工程的混凝土浇筑完后再专门施工,所以表层止水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可避免内埋式止水所面临的各种质量问题。表层止水的理念已经被面板坝工程证明可行可靠。虽然面板坝等坝型上已经发展了较成熟的表层止水,但这种已有的表层止水无法直接应用于隧洞和明渠,因为这种止水结构针对水库等静水条件开发,止水表面呈凸起结构,应用于隧洞和渠道将造成较大水头损失,另外已有的表层止水为高水头大变形设计,无法直接应用于水头和变形均很小的隧洞或明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隧洞和明渠的结构缝表层止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表层止水结构无法直接应用于隧洞或明渠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隧洞和明渠的结构缝表层止水结构,包括:设置在结构缝表层的凹槽,凹槽中从结构缝内部至外部的方向依次设有找平层、支撑体、防渗层、防水层以及回填层;支撑体靠近找平层位置设有填料块,防渗层和防水层的两端均靠近凹槽的侧壁,防渗层和防水层通过支撑体和填料块支撑,并且截面均呈M型,回填层填充凹槽的侧壁与防水层形成的空间。
本发明的表层止水结构施作在结构缝的表层,在结构缝的表层设置凹槽后,在凹槽中设置找平层以提高止水的施作质量,通过支撑体和填料块进行支撑呈M型的防渗层和防水层,具有较大的变形空间,即具有较高的适应变形的能力,能够在内水压和外水压的作用下不变形、不损坏,同时,本发明的表层止水结构位于结构缝表层的位置呈平面,即表层止水结构与提前施作的混凝土齐平,避免造成较大的水头损失,适用于隧洞和明渠的结构缝。
进一步地,上述找平层远离支撑体的一侧设有闭缝板,闭缝板填充在结构缝中。
本发明的封闭板用于事先填充凹槽底部的结构缝,便于施作找平层,避免施作找平层时,砂浆材料掉入结构缝中而不能形成找平层。
进一步地,上述找平层靠近支撑体的一侧设有第一诱导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新慧水利建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新慧水利建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11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