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零知识证明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05991.6 | 申请日: | 202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692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张秉晟;周哲磊;任奎;徐精忠;陆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杭州加密矩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62 | 分类号: | G06F21/6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应孔月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知识 证明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零知识证明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选择数据处理关系,对隐私数据和公开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计算结果;根据承诺参数,分别对所述隐私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承诺,得到第一承诺值和第二承诺值,所述承诺参数由可信第三方生成;根据所述数据处理关系,生成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其中所述承诺参数、所述第一承诺值及所述第二承诺值用于验证方验证所述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在不能使用双线性配对的场景下使用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隐私保护数据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零知识证明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零知识证明是一种能在不泄露任何额外信息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一声明为真的证明方案。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零知识证明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零知识证明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密码学工具被广泛使用。1988年,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零知识证明的应用范围更进一步地拓宽了。与交互式相比,非交互式的零知识证明方案具备更好的性质:(1)可扩展性更好:交互式零知识证明方案仅支持一对示证者和验证者,而非交互式可支持一个示证者和多个验证者;(2)易用性更好:交互式零知识证明系统要求示证者和验证者同时在线才能进行,而非交互式允许示证者在验证者离线时发送证明,当验证者上线时再进行验证;(3)初始化条件不一致: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系统必须有第三方(即Setup)去完成初始化,如产生公共参数,而在交互式中这一条件并不必要。因此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密码学任务中。
将零知识证明用于隐私数据处理就是一项重要应用。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数据是企业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数据具有流动性和可复制性,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大量复制,因此商业活动的各类主体对数据处理的隐私性和安全性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目前,针对隐私保护数据处理的挑战,研究者提出了诸如可信计算、数据全加密上链等方案,但都存在明显的应用瓶颈。2020年,金融壹账通所出版的《3D零知识算法全解析报告》中,提出了基于Schnorr零知识证明协议的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在数据密文的状态验证简单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大小关系。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验证乘法和除法运算的时候需要用到双线性配对,这意味着这个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局限性,在不能使用双线性配对的场景下便不适用,同时双线性配对的计算开销较大,这意味着这个方案的性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零知识证明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无法在不能使用双线性配对的场景下使用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零知识证明方法,应用于证明发送方,包括:
选择数据处理关系,对隐私数据和公开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计算结果;
根据承诺参数,分别对所述隐私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承诺,得到第一承诺值和第二承诺值,所述承诺参数由可信第三方生成;
根据所述数据处理关系,生成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以使得验证方根据所述承诺参数、所述公开数据、所述第一承诺值及所述第二承诺值验证所述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
进一步地,将所述第一承诺值、所述第二承诺值及所述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发送至公共数据存储系统,所述承诺参数由可信第三方保存于所述公共数据存储系统中,所述公开数据存储在所述公共数据存储系统中。
进一步地,选择数据处理关系,对隐私数据和公开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计算结果,包括:
从线性关系、泛化乘法关系这两种数据处理关系中选择一项,作为数据处理关系;
若所述数据处理关系为线性关系,则隐私数据为,公开数据为,所述隐私数据和公开数据的数据个数为,计算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杭州加密矩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学;杭州加密矩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59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