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105347.9 | 申请日: | 2021-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41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 发明(设计)人: | 邹建军;王伟;汪洋;田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思言 |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标签 盘存 方法 读写 存储 介质 计算机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的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在当前盘存周期内,读写器可以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并得到识读结果,接着根据该第一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来判断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若满足,则退出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根据当前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来更新上一退出条件参数,使得退出条件参数的变化趋势收敛至与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并可以根据该退出条件参数来动态调整当前盘存周期的识读次数和盘存持续时间,从而有效提升盘存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标签盘存方法、读写器、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利用射频信号及空间耦合和传输特性进行双向通信,实现对静止或移动物体的自动识别,并进行信息交换的、实用的自动识别技术。利用RFID技术的RFID系统通常包括一台RFID读写器和多个电子标签,当电子标签进入读写器的通信范围内时,RFID读写器向电子标签发送读取命令,以读取电子标签中的电子产品编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号,并根据EPC号来获取电子标签对应的物品的信息,例如物品的品类、放置位置等。
在RFID系统识别过程中,由于读写器和标签通过无线空间信道进行通信,当多个读写器或多个标签同时向信道发送信号时,信号将会在无线信道中相互干扰,产生碰撞问题,从而造成了标签数据读取的不可靠和不正确。为了实现多个标签的正确识别,RFID系统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防碰撞机制用来协调多标签和读写器之间的通信过程。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RFID防碰撞算法,均基于TDMA技术,并可细分为ALOHA防碰撞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ALOHA防碰撞算法,采取的是“标签主动”策略,即标签进入读写器能量场范围并获取到能量之后,自行向读写器发送自身ID。二进制搜索算法,采取的是“读写器主动”策略,即多个标签进入读写器工作场后,读写器发送带限制条件的询问命令,满足限制条件的标签回答。
但是,随着RFID技术在物流、零售、制造业、服装业、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场景环境中标签数量不断增多、标签分布愈加复杂,标签识读业务对于防碰撞算法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盘存效率,盘存效率指的是读写器识别标签的效率。以ALOHA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为代表的传统RFID防碰撞算法在盘存效率方面,已很难满足使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能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之一,特别是现有技术中以ALOHA算法和二进制搜索算法为代表的传统RFID防碰撞算法在盘存效率方面,已很难满足使用需求的技术缺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标签盘存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
根据所述识读结果以及上一退出条件参数,确定所述当前盘存周期是否满足预设退出条件;
若满足,则退出所述当前盘存周期;若不满足,则基于所述识读结果与上一识读结果的变化趋势更新所述退出条件参数,并返回执行对所述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的过程。
可选地,所述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对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进行识读,得到识读结果的步骤,包括:
在当前盘存周期内,向设定识别范围内的至少一个参与盘存的标签发送Query指令,所述Query指令包含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
接收所述参与盘存的标签返回的与所述当前盘存周期的Q值对应的RN16,并统计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RN16的标签数量;
向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发送ACK指令,并接收所述正确返回RN16的标签发送的EPC号;
统计正确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以及错误或超时返回EPC号的标签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53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联网管控系统与方法
- 下一篇:基于风电桩基智能制造的抱桩提升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