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边减速电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96593.2 | 申请日: | 202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42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樊欣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樊欣钰 |
主分类号: | H02K7/10 | 分类号: | H02K7/10;H02K7/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63000 贵州省遵义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速 电机 | ||
轮边减速电机,包括:轮毂、永磁铁、第一、第二电磁铁芯、第一、第二线圈、摇臂、导磁圈、链盘、刹车盘、外壳。车辆不需要大功率时,则只需向车轮一侧的线圈供电,多余部分则变为电能储存于电池组,车辆需要更大动力时,又可同时向车轮两侧的线圈供电,提高了传动效率,使车辆更多时候处在最佳工作状态,减少了燃油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车辆需要减速时,通过减速电机的拖拽,使车辆能缓慢降低车速,减少了制动器的损耗,也将制动时产生侧滑的几率降低。减速电机与制动器同时使用,降低了制动时产生的高温,增加了制动力,减少车辆制动距离,使车辆能够在短时间内停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驱动及辅助制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轮边减速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两轮或三轮电动车辆在电机上多采用轮毂电机驱动或轮边电机驱动,轮毂电机有着独立可控,反应快速等诸多优势,但轮毂电机工作环境恶劣,需要经受住长时间的震动、涉水和高温,对生产工艺要求较高,轮边电机则具有体积小、功率密度高、成本低、不增加簧载质量、易于实现等诸多优势。
使用发动机进行驱动的两轮车在变速器上均未设置倒车挡位,只能通过人力推行来辅助倒车或调头,在遇到狭窄路段或坡道上时,就会因车辆过重而无法进行倒车或调头,或在车辆发生故障不能行驶时,不能够自行前往到维修点进行维修。
车辆制动上也采用的是前后制动器分别进行制动,其制动方式单一,制动效率低。在使用前轮制动时,后轮只能依靠发动机来辅助减速,在车辆的车速较高时,发动机的转速也相应的增高,此时发动机产生的牵阻力则几乎没有,增加了车辆制动时产生侧滑的几率。车辆在坡道上时使用制动器时,制动器则会因为长时间使用而产生高温,使制动器的制动能力降低,增加了车辆的制动距离,也增加了制动器的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现有两轮或三轮车辆在制动上均采用制动器进行制动,其制动方式单一,制动效率低。在单独使用前轮制动时,后轮只能依靠发动机的牵阻力来辅助减速,在车辆的车速较高时,发动机的转速也相应的增高,此时发动机产生的牵阻力则几乎没有,增加了车辆制动时产生侧滑的几率。车辆在坡道上时使用制动器时,制动器则会因为长时间使用而产生高温,使制动器的制动能力降低,增加了车辆的制动距离,也增加了制动器的消耗。
两轮车在变速器上均未设置倒车挡位,只能通过人力推行来辅助倒车或调头,在遇到狭窄路段或坡道上时,就会因车辆过重而无法进行倒车或调头,或在车辆发生故障不能行驶时,不能够自行前往到维修点进行维修。
车辆缓速器在工作时所需要的电力只能由电池提供,增加了车辆电池的消耗,加重了车辆发电机的负担,同时也相应增加了车辆的油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轮边减速电机,包括有:永磁铁(2)、第一电磁铁芯(3.1)、第二电磁铁芯(3.2)、第一线圈(4.1)、第二线圈(4.2)、导磁圈(6),其特征在于:该轮边减速电机还包括轮毂(1)、摇臂(5)、链盘(7)、刹车盘(8)、外壳(9)。
所述:导磁圈设置在第一电磁铁芯(3.1)和第二电磁铁芯(3.2)的两侧,并与设置在轮毂(1)上的永磁铁(2)相对应。
所述:第一电磁铁芯(3.1)和第二电磁铁芯(3.2)分别为6个以上,第一电磁铁芯(3.1)和第二电磁铁芯(3.2)则并行设置在轮毂(1)的内侧,并与设置在轮毂(1)上的永磁铁(2)相对应。
所述:第一线圈(4.1)以及第二线圈(54.2)分别为6个以上;第一线圈(4.1)以及第二线圈(4.2)则分别设置在第一电磁铁芯(3.1)和第二电磁铁芯(3.2)上。
所述:导磁圈设置在第一电磁铁芯3.1和第二电磁铁芯3.2的两侧,并与设置在轮毂1上的永磁铁2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樊欣钰,未经樊欣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65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稻米胚芽粉
- 下一篇:量子计算机系统延时的校准方法、校准装置及量子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