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逆变器的漏电保护电路及相应的车载逆变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93330.6 | 申请日: | 2021-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8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倪丽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安市恩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00 | 分类号: | H02M7/00;H05K7/20;H02H3/32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11 | 代理人: | 章乐文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逆变器 漏电 保护 电路 相应 | ||
本发明公开了涉及逆变器领域的一种车载逆变器的漏电保护电路及相应的车载逆变器,包括壳体、电路保护壳、吸热盒和吸热铝板,壳体的内部通过螺钉安装有车载逆变器,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电路保护壳,电路保护壳的一端通过螺钉安装有吸热盒,电路保护壳内设置有安装腔且安装腔内一侧通过螺钉安装有吸热铝板,吸热铝板的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保护电路板,保护电路板的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漏电保护器且漏电保护器的一端焊接有处理芯片;该新型车载逆变器具有保护电路,有效的起到稳压、稳流的效果,散热效果明显,具有漏电保护的功能,适合广泛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逆变器的漏电保护电路及相应的车载逆变器。
背景技术
车载逆变器是一种能够将 DC12V直流电转换为和市电相同的 AC220V交流电,供一般电器使用,是一种方便的车用电源转换器,车载电源逆变器在国外市场受到普遍欢迎。
以往的车载逆变器存在以下缺点:1、车载逆变器不具有保护电路,容易过压和过流,散热效果不明显,不具有漏电保护的功能。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车载逆变器的漏电保护电路及相应的车载逆变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逆变器的漏电保护电路及相应的车载逆变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逆变器的漏电保护电路及相应的车载逆变器,包括壳体、电路保护壳、吸热盒和吸热铝板,所述壳体的内部通过螺钉安装有车载逆变器,所述壳体的另一侧设置有电路保护壳,所述电路保护壳的一端通过螺钉安装有吸热盒,所述电路保护壳内设置有安装腔且安装腔内一侧通过螺钉安装有吸热铝板,所述吸热铝板的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保护电路板,所述保护电路板的顶部通过螺钉安装有漏电保护器且漏电保护器的一端焊接有处理芯片。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的一侧通过卡块设置有定位侧板且定位侧板上通过进风口安装有散热风机,开启定位侧板上的散热风机便于将外界的空气鼓入到壳体内,对车载逆变器快速起到散热的效果,避免高温老化。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路保护壳的顶端和底端均焊接有定位板且定位板通过定位螺钉固定在壳体上。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处理芯片的一端通过安装孔安装有横向晶体管且横向晶体管的引脚焊接在保护电路板上。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路保护壳的一端焊接有线管,利用线管便于穿设导线使用。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热盒内填充有石墨烯颗粒,将热量通过导热铜管传递到吸热盒内的石墨烯颗粒中,对保护电路板起到持续降温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腔的一侧通过限位螺栓安装有安装侧板,利用安装侧板对安装腔起到密封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漏电保护器的输出端与保护电路板的输入端通过导线相连,当出现漏电现象时,利用漏电保护器便于自动断开电路,起到断路保护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热铝板的一端等距离焊接有导热铜管且导热铜管的另一端部位于吸热盒内,利用吸热铝板便于吸收保护电路板工作中产生的热量。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保护电路板的输出端与车载逆变器的输入端通过导线构成电连接且导线贯穿线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壳体内的车载逆变器便于将电源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使用,便于稳定给车载用电设备使用,利用电路保护壳内的保护电路板对整个转换后的电路起到稳压、稳流的效果,使车载逆变器稳定运行,当出现漏电现象时,利用漏电保护器便于自动断开电路,起到断路保护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安市恩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瑞安市恩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33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