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废气捕集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91410.8 | 申请日: | 2021-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34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吴剑;张玲玲;章许云;陈飞;吴海锁;张亚一;盛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75;B01D53/58;B01D53/62;B01D53/52;B01D53/18;B01D53/1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黄振华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气 集装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废气捕集装置,包括反应腔,所述反应腔中下部设有进气管路,顶部设有气体出口,底部设有液体出口,所述进气管路连通至设置在反应腔内的多嘴喷射管,多嘴喷射管自由端封闭,管壁上分布有喷射嘴,所述多嘴喷射管上方设置填料单元,填料单元上方的反应腔侧壁上设置有液体进口。本发明还公开了该装置在废气捕集中的方法。本发明针对废气排放特点,设计的捕集装置,其兼顾废气吸收的快慢过程;喷射产生的微小气泡能够增大相界面,提升传质效率、吸收容量,尤其利于慢反应的进行;通过温度调节,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吸收效果。该装置还可根据待处理废气的性质、浓度等,灵活选用喷射鼓泡段或填料段进行治理,节能降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气捕集装置及方法,属于废气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在碳中和、碳达峰、环境高质量保护背景下,工业企业排放废气的捕集、深度治理、回收再利用等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工业废气的治理方法很多,大致分为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生物法、光催化法等。其中,化学吸收法由于适用范围广、吸收容量大、净化程度高、选择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且某些条件下(高温、低压等)可进一步解析废气,提升废气利用率。
目前,废气吸收装置根据结构特点,包含填料塔、板式塔、喷淋塔等,相对而言,填料塔结构简单、气液接触面积大、接触时间长,气量变化时塔的适应性强,流体流动阻力小,优势明显,但其操作范围较小,对于液体负荷变化特别敏感,塔内气液分布不均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气液接触,影响吸收效果。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气液相界面大、传质效果好、去除率高的废气捕集装置及方法。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气捕集装置,包括反应腔,所述反应腔中下部设有进气管路,顶部设有气体出口,底部设有液体出口,所述进气管路连通至设置在反应腔内的多嘴喷射管,多嘴喷射管自由端封闭,管壁上分布有喷射嘴,所述多嘴喷射管上方设置填料单元,填料单元上方的反应腔侧壁上设置有液体进口。
所述喷射嘴的直径为1mm~5mm。优选的,多嘴喷射管(3)的长度为反应腔高度的30%~60%,直径为反应腔直径的5%~15%。
所述反应腔高径比优选为5-15。
所述反应腔外,液体出口和液体进口之间设置液体循环管路。进一步的,所述液体循环管路液体出口和液体进口之间依次设置有循环泵、第三阀门和流量计。
为了便于反应温度的控制,所述反应腔外壁上设有换热套,可以通过改变换热套内的介质来实现温度的控制。
所述液体进口连接有液体分布器,液体分布器上方设有除沫丝网。优选的,所述液体分布器为盘状,盘面均匀分布有2-6mm的孔,用于循环液的喷洒。
优选的,所述多嘴喷射管沿反应腔纵轴竖直设置。
利用上述废气捕集装置捕集废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控制反应腔温度在5~50℃;
2)废气沿进气管路进入多嘴喷射管,在吸收液液面高于多嘴喷射管自由端的情况下,废气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反应,净化后由气体出口排出;或者在吸收液液面低于进气管路的情况下,废气在填料单元中与吸收液进行反应,净化后由气体出口排出;或者废气沿进气管路进入多嘴喷射管,在吸收液液面高于多嘴喷射管自由端的情况下,废气与吸收液充分接触反应,然后在填料单元中与吸收液进行二次反应,净化后由气体出口排出;
3)在有多个反应腔串联的情况下,上一个反应腔的出气管路排出的气体连通至下一反应腔的进气管路;
4)处理完的气体达到排放标准的直接通过反应腔的出气管路排出,未达到排放标准的进一步处理后排放,反应后的吸收液从液体出口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14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