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WIFI6信号与5G通信信号共线传输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81105.0 | 申请日: | 2021-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29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其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其中 |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H04B1/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垠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48 | 代理人: | 江洁;赵玉琴 |
| 地址: | 065201 河北省廊***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wifi6 信号 通信 共线 传输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WIFI6信号与5G通信信号共线传输装置,包括主控模块及连接至主控模块的5G通信模组、WIFI6通信模组、混频器及电源模块,混频器还连接PHY模块,PHY模块通过网线连接至上位机;5G通信模组连接第一信号检测装置;WIFI6通信模组连接第二信号检测装置;主控模块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将上行数据发送至混频器混频,并将混频后的数据通过PHY模块传输至上位机;或者,接收下行数据,根据第一信号检测装置及第二信号检测装置的检测的温湿度数据、电压数据和信号强度数据,触发5G通信模组或WIFI6通信模组发送下行数据。该装置将5G通信、WIFI6通信和线通信进行结合,实现数据远距离传输,还能自动优化通信方式。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WIFI6信号与5G通信信号共线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5G)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是实现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
Wi-Fi6(原称:IEEE 802.11.ax)即第六代无线网络技术,是Wi-Fi标准的名称。是Wi-Fi联盟创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Wi-Fi6将允许与多达8个设备通信,最高速率可达9.6Gbps。
Wi-Fi 6其实是覆盖范围较小的无线技术,路由器的发射功率决定了Wi-Fi 6的覆盖范围。由于功率和频谱资源限制,大部分路由器更适合覆盖某一个室内场景。而5G网络是国家统一规划和管理的通信技术,一般在室外部署,采用高频信号,范围广,不易受干扰。所以5G主要运用在公共网络接入、互联网基础设施接入等。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短视频、8K及VR的兴起,对无线接入带宽要求越来越高,接入用户数量越来越多,消费者对网络的需求也逐步提高。如何将5G、WiFi6以及有线传输结合使用,给客户带来最极致的体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到的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WIFI6信号与5G通信信号共线传输装置,能够实现数据的远距离传输,优化通信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WIFI6信号与5G通信信号共线传输装置,包括:主控模块以及连接至所述主控模块的5G通信模组、WIFI6通信模组、混频器以及电源模块,所述混频器还连接有PHY模块,所述PHY模块通过网线连接至上位机;所述5G通信模组连接有第一信号检测装置;所述WIFI6通信模组连接有第二信号检测装置;
所述主控模块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将所述5G通信模组和/或所述WIFI6通信模组传输来的上行数据发送至混频器进行混频,并将混频后的数据通过所述PHY模块传输至所述上位机;或者,
接收上位机发送的下行数据,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5G通信模组的第一温湿度数据、第一电压数据和第一信号强度数据以及所述第二信号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WIFI6通信模组的第二温湿度数据、第二电压数据和第二信号强度数据,触发所述5G通信模组或所述WIFI6通信模组发送所述下行数据。
优选的,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5G通信模组的第一温湿度数据、第一电压数据和第一信号强度数据以及所述第二信号检测装置检测的所述WIFI6通信模组的第二温湿度数据、第二电压数据和第二信号强度数据,触发所述5G通信模组或所述WIFI6通信模组发送所述下行数据,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电压数据、所述第二电压数据、所述第一温湿度数据和所述第二温湿度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且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数据大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数据,则触发所述5G通信模组发送所述下行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其中,未经李其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811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