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水聚干扰现象的规律分析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78805.4 | 申请日: | 2021-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09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 发明(设计)人: | 王纪伟;田玲钰;张殿伟;李倩文;陈刚;李东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6F30/28 | 分类号: | G06F30/28;G06F111/10;G06F113/08;G06F11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于菲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干扰 现象 规律 分析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水聚干扰现象的规律分析方法,包括:建立关于待研究油田区域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根据当前油田区域的流体特征、温压变化条件和动态生产参数,将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转换为相应的流线数值模型;将流线数值模型还原为包括水驱阶段、聚驱阶段以及水聚同驱下不同注聚PV数在内的多阶段流线场;对多阶段流线场进行综合分析。本发明可直观的观测并分析水聚干扰规律,为降低水聚干扰程度提供指导意义,也为相似油田的开发提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针对水聚干扰现象的规律分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同一时间、同一区块、同一储层来说,当既存在注水井的水驱,又存在注聚井的聚驱两种驱替方式时(简称水聚同驱),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水驱、聚驱之间的相互影响。渤海湾各油田是目前开发的重点海上油田,油田开发过程中,经历了原水驱转聚驱,又在原反九点井网基础上进行加密,并将部分采油井转注水,变为目前的排状井网。在此过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田采收率,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聚合物与水相互干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聚合物与水,在流动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以及驱替过程中,聚合物分子与水分子发生分子扩散、机械弥散等过程,使聚驱与水驱交界处的注采关系不协调,交界处的聚合物驱油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以渤海湾某一油田为例,油田原井网为一注八采的反九点井网,基础井网中有8口注水井分别于2000年至2006年期间陆续投入使用,2008年左右陆续转注聚。2015年至2016年期间对该区块井网进行调整,先后打了12口加密水井,并将部分采油井转注水,井网由反九点井网调整为排状井网。调整后开发效果明显提高,但之后受效井的产油量快速下降,表现出明显的水聚干扰现象。
针对水聚同驱可能存在互相干扰的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其一,优选了合适区块,分析了区块的生产动态特征,并研究了区块的开发技术界限,得出了二类储层水聚同驱最优的开发方式,最终使油田的采出程度最高;其二,认为当同一区块既有注水井、又有注聚井时,除非注水井与注聚井的距离较远,否则必然存在水分子与聚合物分子的相互干扰作用,这种干扰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聚合物的驱油效率;其三,通过采用数模和物模相互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不同注入强度下,水聚接触带的分布规律、平面及纵向含油饱和度的分布规律、水聚同驱阶段的采出程度、不同位置生产井的含水率变化规律等特征。
但现有技术缺乏一种明确的用于对水聚干扰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案,以为降低水聚干扰程度提供依据,也为其他类似油田的开发与调整提供依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水聚干扰现象的规律分析方法,包括:建立关于待研究油田区域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根据当前油田区域的流体特征、温压变化条件和动态生产参数,将所述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转换为相应的流线数值模型;将所述流线数值模型还原为包括水驱阶段、聚驱阶段以及水聚同驱下不同注聚PV数在内的多阶段流线场;对所述多阶段流线场进行综合分析。
优选地,在建立关于待研究油田区域的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步骤中,包括:将当前油田区域内各单井的储层特征信息、物性参数和沉积相特征信息作为质量控制数据,采用随机模拟算法进行地质模型建模,从而构建包括岩性模型、孔隙度属性模型、渗透率属性模型和含油饱和度在内的所述三维精细地质模型。
优选地,所述动态生产参数包括基于时间的完井修井数据、生产数据和压力数据,其中,所述完井修井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井径、射孔补空厚度、射孔补孔时间、修井层位、投产投注时间、压裂参数和堵水参数,所述生产数据包括但不限于针对各单井的产油量、产液量、注水量、油气比和油水比,所述压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各单井的井底压力、关井静压与地层压力。
优选地,在根据当前油田区域的流体特征、温压变化条件和动态生产参数,将所述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转换为相应的流线数值模型步骤中,包括:将所述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进行粗化处理;根据所述当前油田区域的流体特征、所述温压变化条件和所述动态生产参数,对粗化后的模型进行历史拟合形成所述流线数值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88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双成像组件的条码识读模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