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59992.1 | 申请日: | 2021-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87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马人乐;何桂荣;沈卫明;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金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5/12 | 分类号: | E04C5/12;E04G21/12;E04H1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杨萌 |
地址: | 224400 江苏省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绞线张拉 锚固 结构 方法 | ||
1.一种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连接帽(2)、连接组件和调节组件;
所述桩体连接帽(2)用于安装于钢桩(1)顶部;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7)和第一锁紧件(9);所述连接件(7)与所述桩体连接帽(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7)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锁紧件(9)设置于所述连接件(7)底部;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安装件(13)和第二锁紧件(14);所述安装件(13)与所述连接件(7)相对设置,且所述安装件(13)位于所述连接件(7)朝向所述第一锁紧件(9)的一侧;所述安装件(13)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锁紧件(14)设置于所述安装件(13)底部,所述第二锁紧件(14)用于与钢绞线(6)可拆卸地锁紧;
钢绞线(6)能够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锁紧件(9)、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二锁紧件(14);
所述连接件(7)和所述安装件(13)之间用于设置推动装置(15);推动装置(15)推动所述安装件(13)远离所述连接件(7)移动时,所述第一锁紧件(9)能够松开钢绞线(6),且所述第二锁紧件(14)能够锁紧钢绞线(6);推动装置(15)卸载时,所述第一锁紧件(9)能够锁紧钢绞线(6),所述第二锁紧件(14)能够松开钢绞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紧件(9)为夹片锚具;所述夹片锚具包括锚环(16)、螺纹帽(18)和夹片(17);
所述锚环(16)内设有锲形孔,所述夹片(17)的一端伸入所述锲形孔,且所述夹片(17)能够沿所述锲形孔的轴向移动,所述螺纹帽(18)与所述锚环(16)的一端螺纹连接,且所述螺纹帽(18)能够与所述夹片(17)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还包括加强件(8);
所述加强件(8)连接在所述连接帽(2)和所述连接件(7)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还包括钢桩(1);
所述桩体连接帽(2)底部固定设置有第一法兰板(3),所述钢桩(1)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法兰板(4),所述第一法兰板(3)与所述第二法兰板(4)通过螺栓(5)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还包括链条(19);
所述连接件(7)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一通孔,两个所述第一通孔分别用于穿过钢绞线(6);所述链条(19)呈螺旋状缠绕在穿过同一个所述连接件(7)的两个钢绞线(6)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还包括紧绳器(11);
所述紧绳器(1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7)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紧绳器(11)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钢绞线(6)锁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和所述调节组件均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组件和多个所述调节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且多个所述连接组件沿所述桩体连接帽(2)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8.一种钢绞线张拉锚固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钢绞线张拉锚固结构对钢绞线(6)进行张拉锚固,包括以下步骤:
穿线步骤:将钢绞线(6)末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一锁紧件(9)、第二通孔和第二锁紧件(14);
推动步骤:调节安装件(13)与连接件(7)之间的间距,在安装件(13)与连接件(7)之间设置推动装置(15);推动装置(15)负载时,第一锁紧件(9)松脱钢绞线(6),第二锁紧件(14)锁紧钢绞线(6),安装件(13)远离连接件(7)移动,钢绞线(6)在第二锁紧件(14)牵扯下进行张拉;推动装置(15)卸载时,第一锁紧件(9)锁紧钢绞线(6),第二锁紧件(14)松脱钢绞线(6);
重复推动步骤多次,直至钢绞线(6)张拉至预设拉力,利用第一锁紧件(9)将钢绞线(6)锁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金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金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5999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