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电电池、接触器的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41491.0 | 申请日: | 202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6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刘博赫;杨海峰;陈澎;刘志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德朗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78 | 分类号: | G01R31/378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杨东明;林嵩 |
地址: | 201414 上海市奉贤***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电池 接触器 故障 检测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充电电池、接触器的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该方法应用于充电电池,充电电池的接触器连接于电源和蓄电池之间,且接触器的第一引脚与电源连接,接触器的第二引脚与蓄电池连接,接触器还包括状态引脚,状态引脚的电信号指示接触器的工作状态;故障检测方法包括:确定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并根据充电阶段切换接触器的开合状态;分别检测接触器处于不同开合状态时,第一引脚的电信号、第二引脚的电信号和状态引脚的电信号;根据电信号对接触器进行故障检测。通过对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进行区别,并结合检测得到的多个电信号确定故障检测的多个维度的判断依据,能够有效提高对接触器的故障检测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状态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电池、接触器的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现如今新能源市场主要使用两种储能电池,一款为三元电池,一款为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密度高,单位电能大,续航能力强,但是稳定性差,受到撞击和高温时点火点较低。磷酸铁锂电池相较于三元电池,经过不断的改进,安全性更稳定,循环寿命可以达到2000次以上,耐高温,不造成环境污染。近几年中国政府对节能排放有明确的目标且大力支持,因此磷酸铁锂电池是迄今为止最为理想的动力电池。不仅可以作为电动车的动力电池,也能配合太阳能、风能等二次能源作为电力储备。
在储能市场中,电池的连接方式分为串联和并联两张方式。并联方式电压低,安全性高,易于电池间均衡,但是容易发生热失控,适用于小型的储能系统;串联方式电压高,发热量低,但是危险性也相对低压更高,适用与中型和大型储能系统。
在低压并联储能系统中,使用MOS管断开或闭合电路;在高压串联储能系统中,使用接触器断开或闭合电路。由于电压比并联低压储能系统更高,所以对于接触器的失效判断也需要更加的准确,传统的接触器状态判断只是通过接触器的反馈引脚或状态引脚电平状态确认接触器是否失效,准确度较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对充电电池中接触器的故障检测的准确度较低的缺陷,提供一种充电电池、接触器的故障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的故障检测方法,应用于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的接触器连接于电源和蓄电池之间,且所述接触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接触器还包括状态引脚,所述状态引脚的电信号指示所述接触器的工作状态;
所述故障检测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并根据所述充电阶段切换所述接触器的开合状态;
分别检测所述接触器处于不同开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引脚的电信号、所述第二引脚的电信号和所述状态引脚的电信号;
根据所述电信号对所述接触器进行故障检测。
可选地,所述充电电池包括预充接触器和充电接触器,所述预充接触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预充接触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充电接触器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预充接触器的第二引脚与所述蓄电池的负极连接;
根据所述充电阶段切换所述接触器的开合状态,包括:
若所述充电电池的充电阶段为预充阶段,将所述预充接触器和所述充电接触器均切换为闭合状态;
根据所述电信号所述充电电池进行故障检测,包括:
根据状态切换前后,所述预充接触器的第一引脚的电信号、第二引脚的电信号和状态引脚的电信号,以及所述充电接触器的第一引脚的电信号、第二引脚的电信号和状态引脚的电信号对所述接触器进行故障检测。
可选地,所述充电电池还包括与所述预充接触器并联的放电接触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德朗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德朗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14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