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浅层地热快速储能热交换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40832.2 | 申请日: | 2021-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7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庞解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庞解春 |
主分类号: | F24D11/00 | 分类号: | F24D11/00;F24D12/02;F24T5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热 快速 热交换 系统 | ||
冬季取暖关系环境民生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清洁取暖已成为北方地区大气污染物减排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北方冬季清洁取暖率已达到60%左右。但是,“煤改电”“煤改气”。在“节能减排”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专利技术基于地球浅层热能的利用。一般地球浅层100~200米深处是恒温层,(地面温度在‑10~‑20度)温度在30~40度左右。本专利创新发明的“浅层地热快速储能热交换系统”(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完全可以实现北方冬季取暖“节能50%”和“零污染”的重大目标。
北方冬季取暖是件关系到环境、民生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国家实施清洁取暖以来,在“煤改电”,“煤改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北方地区秋冬季的雾霾天数下降、空气质量达标天数逐年增加,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改善更加明显。清洁取暖已成为北方地区大气污染物减排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率为60%左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无论“煤改电”“煤改气”。在“节能减排”上,并没有从根源上获得解决。只不过从分散到集中的转移;二氧化碳的排放依然存在。所有传统气-电取暖设备不可能达到100%利用率的。
本专利“浅层地热快速储能热交换系统”的创新“发明”可节能 50%。再“+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完全可以实现北方冬季取暖“零污染”的重大目标。
本专利技术领域涉及地热、暖通、流体、智能控制等。
本专利技术是基于浅层与地面(-10~-20度)有30~40℃温差基础上进行“快速加温”使之瞬间达到“沸点”。系统组成及配置图(如图1所示)。1室内取暖热交换器;2内循环泵; 3复合式快速加热和余热交换装置;4浅层储能热交换罐; 5管式热交换器;6供暖水管;7回水管。
基本原理说明:低热量的水,经7回水管至3“复合式快速加温和余热装置”,再经4“浅层热交换储存罐”和5“管状热交换器”等热交换载体;经管道和2“内循环泵”连接,组成内循环系统,将系统地面与浅层30~40度温差水经“装置”内不断叠加“余热”,在装置内再作少许电加热(或太阳能加热),就可使系统内水温达到“沸点”供1“室内取暖热交换器”实现室内取暖效果,从而实现节能50%的目标。
系统中核心部件是3“复合式快速加温和余热装置”。它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图,如图2所示。1出水管;2管式热交换器;3干式电加热棒;4油介质;5外壳;6进水管; 7温控器。基本原理说明:当取暖后已冷却的回管水,经过浸泡在 4高温“油介质”的2“管式热交换器”,将低热量水经过3干式电热棒(温度高达300~400℃)快速加热,通过隔层外套管的间隙,因外套管外还遗留着大量的“余热”,被周围4“油介质”所吸收。快速加热“套管”使“回水”温度越高,那么“余热”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周而复始进行良性内循环,达到“热量叠加增量效应”。
系统中3“复合式快速加温和余热装置”和4“浅层储能热交换罐”中的核心部件是2和5“管状热交换器”。它的结构,如图3所示。 1不锈钢外壳;2不锈钢内胆;3油介质;4介质内外通道管;5工艺盖板。“管状热交换器”的基本原理:系统中3“复合式快速加温和余热装置”的2“管状热交换器”的作用原理上面已作了介绍。系统4 中的5“管状热交换器”作用是应用地热对回水进行热交换,起到继续加温的作用,“罐”内与原始回水热量不断叠加而递增。这样就把浅层恒温层变成“热源泉库”,使供暖水少用电就达到“沸点”供1“室内取暖热交换器”实现室内取暖效果,从而实现节能50%的目标。再结合太阳能发电和并网(夜间充电)作备用补充;运作过程真正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这是系统工程,可率先作一个示范项目,根据试验情况再对系统配置作调整,对部件、管道做精准设计,实现系统控制智能化,节能效率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系统图;图2,复合式快速加热储能热交换装置;图3,管式热交换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庞解春,未经庞解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08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