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田三相分离工艺及分离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31368.0 | 申请日: | 2021-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45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严庆雨;严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严瑾 |
主分类号: | B01D19/00 | 分类号: | B01D19/00;B01D17/035;C02F1/40;C02F1/24;C10L3/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鹏 |
地址: | 225100 江苏省扬州市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田 三相 分离 工艺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田三相分离工艺及分离系统,属于油田技术领域。工艺包括如下步骤:一、密度差分离,将油田产液或油田污水输入三相分离器,在密度差作用下,油田产液或油田污水中的油、天然气上浮,水向下流动;二、气浮浮选,向三相分离器中通入天然气,天然气在上升过程中对微小气泡、油滴、机械杂质进行浮选;三、气相循环,收集三相分离器排出的天然气气相并脱除二氧化碳及硫化氢后,作为步骤二的通入气体,循环使用。本发明无需提前对油井产液或含油污水进行加热,在常温下即可进行处理,且通过发明的工艺,污水含油达到回灌标准,实现水体pH稳定、避免在除垢的同时又新产生水垢,为后续的水处理提供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油田三相分离工艺及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三相分离器普遍用于油田油井产出液的油、气、水分离,三相分离器进液管进入进液舱,容积增大,流速降低,缓冲降压,气体随压力的降低自然逸出上浮,在进液舱油、气、水靠比重差进行初步分离,分离后的水从底部通道进入沉降室,经过分离的液体经过波纹板时,由于接触面积增加,不锈钢波纹板又具有亲水憎油的特性,再进行油、气、水的分离,随后进入沉降室,靠油水比重差进行分离,通过加热使液体温度增加,增加油水分子碰撞机会,加大油水比重差,小油滴和小水滴、小气泡碰撞结为大油滴和大水滴、大气泡,加速油、气、水分离速度,油和气上浮,水下沉,实现油、气、水进一步分离,油、气、水通过出口管线排出;三相分离器中的水排入缓冲罐,通过重力沉降、粗过滤、精细过滤、气浮等一系列的处理,从而使油田污水达到回灌的标准。
现有三相分离工艺流程如下:井场来的含水原油经过加热或进入三相分离器后加热,进行三相分离,分离后,气体去往气液分离器分离油后送用户使用,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再次分离机械杂质,分离出的净化油下一步进入外输缓冲罐缓冲后外输,分离出的气体也去往伴生气分液器。
现有的三相分离工艺存在以下缺点:(1)能耗大,现有的三相分离器要想获得理想的分离效果,需要提高进液温度或在三相分离器中升温,只有提高液体温度,才能加大油、气、水比重差,增加油、气、水颗粒的碰撞机会,从而提高油水分离效果,但是随着油田开发到中后期,进站原油含水很高,提高液体温度会大幅度增加能耗;(2)分离效果不好,在进液温度不太高的情况下,污水含油与原油含水均比较高;(3)污水处理难,油田污水三相分离后缓冲、重力沉降、粗过滤、精细过滤、气浮等一系列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酸性气体溶解微小气泡不断的聚集、长大、上浮、逸出,这些气体中含有硫化氢与二氧化碳,因此污水中气体的挥发会使污水pH在处理过程中逐渐升高,碳酸钙、碳酸镁等水垢也不断产生,除垢的同时又新生成水垢,给除去以水垢为主体的机械杂质等带来困难,这造成污水处理流程长且复杂;(4)腐蚀严重,由于酸性气体的不断逸出,造成油田储运设施的腐蚀严重,如原油、污水储罐罐顶就是典型的酸性腐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油田三相分离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一、密度差分离,将油田产液或油田污水输入三相分离器,在密度差作用下,油田产液或油田污水中的油、天然气上浮,水向下流动;
二、气浮浮选,向三相分离器中通入天然气,天然气在上升过程中对微小气泡、油滴、机械杂质进行浮选;
三、气相循环,收集三相分离器排出的天然气气相,并脱除二氧化碳及硫化氢后,作为步骤二的通入气体,循环使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油田三相分离工艺,可选地,步骤三中,收集的天然气经除油,脱除二氧化碳及硫化氢处理后循环使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油田三相分离工艺,可选地,步骤二中,三相分离器中的油水混合物经过粗粒化材料层后与天然气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立式油田三相分离系统,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严瑾,未经严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13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矿用便携式定位收发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多功能一体化智能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