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多能流系统的跨季节土壤储热建模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028987.4 | 申请日: | 2021-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67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 发明(设计)人: | 谢平平;毛田;禤培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3/08;G06F119/08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麦小婵;郝传鑫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多能 系统 季节 土壤 建模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多能流系统的运行和能量管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多能流系统的跨季节土壤储热建模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构建垂直U型管的周围土壤三维温度场的控制方程;确定求解上述控制方程的初始条件;确定垂直U型管管道中的流体与内壁垂直U型管管道之间的边界条件;确定垂直U型管外壁与土壤的边界条件;确定土壤储热系统的能量方程;确定储热/放热速率与土壤储热系统储热能力限制。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多能流系统的跨季节土壤储热建模方法及装置,所建立的模型综合考虑跨季节土壤储热系统内部的多结构分层,刻画了内部的物理运行状态,能够高效利用于多能流系统的大规模优化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能流系统的运行和能量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 一种适用于多能流系统的跨季节土壤储热建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传统能源供暖带来的污染、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可 再生能源供暖被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供暖清洁化转型凸显重要地位。 然而,可再生能源供暖受天气、地域、季节等因素限制,具有极强的 间歇性、不稳定性和季节性特点。跨季节储热将可再生能源在热源丰 富,热需求少的季节储存起来,在热源贫乏、热需求大的季节释放出 去,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供热系统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强度上的不 匹配特性。
对于存在电热气等多能流的系统,热能存储是解决可再生能源不 确定性的关键技术,该技术使用有效的存储介质来存储多余的产生的 热量或冷却液,以供以后用于有用的应用。通常,热能存储单元可分 为三大类:显热,潜热和热化学存储系统。储热技术目前已经相对成 熟,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于各种以水、岩石和土壤为常见存储介质 的储热装置中。这样的系统便宜且简单,并且依赖于存储材料的比热 容通过增加温度而不改变材料相。
跨季节储热可以将太阳能、工业余热等热量由夏季或过渡季向冬 季转移,克服了短期储热不稳定和利用率低的缺点,扩大了可再生能 源利用的深度与广度。其中热水储热(热容量较大、受水文地质条件影 响小、储/放热功率较大)和地埋管储热(以土壤作储热体,不存在回灌 难题,不破坏地下水质)为主要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地源热泵(GSHP)具有可再生性和环保性,已被广泛 使用。GSHP的合适区域是地下土壤温度在10℃至20℃之间的区域,或 者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可以安装更多地下热交换器的区域。太阳能-地面 耦合热泵(SGCHP)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与常规热泵系统相比,SGCHP 的基本目标是获得更高的加热或冷却性能系数(COP)。
目前国内外对于热力系统中的跨季节土壤储热的建模主要集中在 热力学研究领域,通过热力学相关定律建立偏微分方程数学模型。其 模型仅考虑土壤储热内部的动态过程,而并未涉及与多能流系统中其 他元件的互动和对可再生电源的消纳问题。对于多能流系统,由于电 热等能源的耦合,因此跨季节土壤储热不仅仅应用于热力系统,更多 用于平抑电力系统中可再生电源带来的风光波动。考虑跨季节土壤储 热和其他能流之间的耦合关系和互动,建立适用于多能流系统统一分 析和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多能流系统的跨季节土壤储热建模方法及 装置,综合考虑跨季节土壤储热系统内部的多结构分层,刻画内部的 物理运行状态,从而高效利用于多能流系统的大规模优化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 于多能流系统的跨季节土壤储热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构建垂直U型管的周围土壤三维温度场的控制方程:
式(1)中,ρS为土壤的密度;cS为土壤的比热容,φ函数表示土 壤中能量的瞬时状态,T函数表示土壤的瞬时温度;τ为时间;z为层深 度;r为垂直U型管中一点到轴的距离;θ为切向分量;λ为土壤的电导 率;
确定求解上述控制方程的初始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289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