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冷站多智能体的节能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17046.0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9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胡佳;杨瑞;谭江浩;董海雷;李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汇电云联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46 | 分类号: | F24F11/46;F24F11/6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陈旭红;晏静文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大道18***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冷站多 智能 节能 控制 方法 装置 设备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冷站多智能体的节能控制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冷站的历史运行数据,构建冷站多智能体;所述冷站多智能体包括建筑智能体及空调机组智能体;根据环境数据及所述建筑智能体输出的运行数据,确定所述空调机组智能体的初始运行参数;对所述初始运行参数进行全局寻优,获得所述空调机组智能体的最优运行参数;利用所述最优运行参数对冷站进行节能控制。本发明以全局能耗最小为优化目标,通过单一的智能体对输入条件的反馈,实现了多智能体能综合判断在满足制冷需求量时各部件的最佳运行状态,以达到整体能耗最小,实现了冷站的节能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节能和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冷站多智能体的节能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的能耗逐渐增加,已经占到全球能源需求的40%左右。而在我国,建筑能耗站全社会能耗高达30%之高。同时,空调和供暖系统越占建筑总能耗的一半,且该比例仍在逐年增长,而公共建筑节能达标率却不足10%,由于冷站能耗是空调能耗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实现空调系统节能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冷站节能的优化控制。
针对冷站设备的控制,现有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人工智能或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的方法来实现全局的节能优化控制。然而,该方法达到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现有方法在进行冷站控制时,无法考虑设备性能随时间变化所出现的衰减或偏移问题,因此无法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控制方法的自修正;另一方面,现有的控制方法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计算,当设备运行状态变化时,对于各设备的运行能耗计算过程复杂、迭代量大,无法实现准确、有效的节能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冷站多智能体的节能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冷站控制方法存在的通用性差、耗时长、计算量大及控制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冷站多智能体的节能控制方法,包括:
根据冷站的历史运行数据,构建冷站多智能体;所述冷站多智能体包括建筑智能体及空调机组智能体;
根据环境数据及所述建筑智能体输出的运行数据,确定所述空调机组智能体的初始运行参数;
对所述初始运行参数进行全局寻优,获得所述空调机组智能体的最优运行参数;
利用所述最优运行参数对冷站进行节能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智能体输出的运行数据包括冷负荷值,所述环境数据包括环境温湿度值。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机组智能体包括水泵智能体、主机智能体及冷却塔智能体。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初始运行参数进行全局寻优,获得所述空调机组智能体的最优运行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冷负荷值确定空调机组的需求制冷量;
将所述需求制冷量、所述环境温湿度值输入至所述主机智能体,得到待开启的主机数量,并生成主机的冷冻水出水温度与冷却水进水温度的组合;
将所述冷冻水出水温度与冷却水进水温度的组合输入至所述主机智能体,得到所述主机智能体输出的制冷量等于所述需求制冷量时多个主机的功耗;
确定所述多个主机的功耗中的最小主机功耗,并获取与所述最小主机功耗对应的主机冷冻水出水温度与冷却水进水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初始运行参数进行全局寻优,获得所述空调机组智能体的最优运行参数,还包括:
根据待开启的主机数量确定需开启的水泵台数,并根据所述需开启的水泵台数更新所述水泵智能体;
将所述冷冻水出水温度与冷却水进水温度的组合输入至所述主机智能体,得到当所述主机智能体输出的制冷量等于所述需求制冷量时所需的冷却水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汇电云联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汇电云联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70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