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体吞吐替致密油气效果评价装置与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13042.5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4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游利军;唐际锐;康毅力;王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吞吐 致密 油气 效果 评价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体吞吐替致密油气效果评价装置与方法。该装置主要包括高压容器、堵头、玻璃管、玻璃套管、转接器、三通阀、增压泵、油气计量装置、阀门以及压力表。该方法主要通过先将烘干后的岩心放入高压容器,随后进行饱和模拟油,在饱和油之后,将吞吐所用流体通过增压泵压入高压容器,直至高压容器内的压力达到岩心所在地层的压力,并维持该地层压力。随后每隔一段时间对高压容器卸压和加压一次,即将高压容器内压力降为常压,然后再增加高压容器内的压力至地层压力。最后通过计量并分析对比所带出的油量与饱和油体积即注采比,从而评价吞吐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吞吐替致密油气效果评价装置与方法,可以评价致密油气吞吐效果。
背景技术
我国油气资源量巨大,油气资源类型也十分丰富,非常规油气资源(致密油、致密砂岩气、页岩气)不断的被发现。同时,非常规油气产量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中国目前已经迈入非常规油气时代。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应注意到致密储层(主要包括致密砂岩油气藏、致密碳酸盐岩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与常规储层物性的差别。在室内岩心分析时,应该具有创新性,以达到准确、高效及方便的效果。致密储层与常规储层相比,地层的矿化物高,孔喉细小,毛管压力高的特点,在实际的生产中,常常使用压裂液或蒸汽吞吐等措施来增加单井产量。所谓的吞吐采油,就是指由于地层压力低,依靠地层自有的压力,无法形成自喷能力,故向井内注入吞吐流体(气体、化学剂等),然后关井、焖井一段时间,在焖井阶段,所注入的流体与地层流体相互作用,注入流体先进入高渗部位,再向低渗部分转移,从而逐渐充满地层空间。焖井一段时间后,由于注入流体与地层流体重新布局后,地层压力提高,油井恢复自喷能力,开井后,地层中的注入流体和地层流体一起流出井口,完成一个周期的吞吐。为了解吞吐的效果,需要一种在室内评价流体吞吐替致密油气效果装置与方法,可以对致密储层进行准确评价,有利于致密油气藏的成功勘探和经济开发。
相较于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7194886U公开的“一种高温高压底边水油藏注气吞吐实验装置”,与本发明相比两者中所使用的吞吐流体不同,该发明使用的流体为气体,本发明使用的流体类型较为广范,可以为气体,也可以为化学剂,适用于更多不同的吞吐类型。与本发明相比两者中模拟吞吐的目的不同,该发明中主要是研究边底水的水侵对注气吞吐效果的影响,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吞吐的过程,评价吞吐流体对致密油气的吞吐效果,侧重点不同。
相较于中国专利公开号CN 104612674A公开的“模拟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吞吐实验装置及方法”,与本发明相比两者中目标储层不一样,该发明的目标储层是缝洞型碳酸盐岩,本发明的储层对象是致密储层,与本发明相比两者中装置使用目的不同,该发明中装置使用目的主要是模拟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吞吐,本发明中装置目的是模拟流体在致密储层中的吞吐,再收集并分析所带出的流体,对吞吐的效果进行评价。
此外,目前室内模拟流体吞吐的装置都较为复杂,操作也较为繁琐,本发明中的装置简单,操作也较为简易。并且本装置不局限用于模拟流体的吞吐,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管线连接不同的装置进行多种室内实验,比如饱和地层原油,岩心洗盐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体吞吐替致密油气效果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增加吞吐流体的压力,确保流体能进入岩心的有效细微孔喉,并通过定期反复卸压和加压保证储层压力条件下岩心有效孔喉中的油气被吞吐的流体所带出,并且流体能够从岩心中顺利排出,通过分析分析对比所带出的油量与饱和油体积即注采比,从而评价吞吐的效果。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通过一种流体吞吐替致密油气效果评价装置,该装置包括:高压容器、堵头、转换接头、玻璃管、玻璃套管、转接器、三通阀、阀门、压力表、油气计量装置。
进一步的是:所述流体吞吐替致密油气装置的核心部分是高压容器和堵头。
进一步的是:所述高压容和堵头为耐高温材质,内部涂有防腐蚀、氧化的涂层,两者以螺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30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