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承载鞍锻造成形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97196.6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1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纪宏超;裴未迟;黄晓敏;龙海洋;李景生;宋昌哲;徐少彬;宋刚;郑镭;董树亮;琚立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J13/02 | 分类号: | B21J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321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承载 锻造 成形 模具 | ||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承载鞍锻造成形模具设计,它由下顶杆、下模套、下模芯垫板、下顶块、水平冲头根部、水平冲头连接杆、水平冲头尖部、上冲头连接板、上模套、上模芯垫板、上冲头顶板、上冲头侧板、上冲头半圆台、下模芯14个部分组成,所述锻造模具中由合模缸和水平缸相互配合工作完成承载鞍的锻造成形,并由顶杆将完成的锻件顶出,使用该模具工作能够消除以往金属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铸态疏松等缺陷,优化微观组织结构,具有锻造产品致密性好,产品质量稳定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金属塑性成形领域,具体来讲涉及一种承载鞍锻造成形模具。
背景技术
承载鞍作为车辆转向架中的重要部件,承载了来自车体的交变载荷,受力情况相对复杂,同时与侧架导框配合起到了对轮对组成进行精确定位与导向的作用,特别是鞍面部位直接与轮对轴承外径配合使用,其加工制造精度的优劣对确保车辆正常行驶和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承载鞍通常采用铸造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容易发生变形,且容易出现铸态疏松等缺陷,导致铸件报废。因此,现有的承载鞍加工方式无法满足产品质量需要,需要进一步改进。
承载鞍采用锻造成形优势明显,锻造成形的产品致密型性好,产品质量稳定,且优化微观组织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针对现有承载鞍加工工艺的不足之处,设计了一种成形精度更高,生产效率更高的承载鞍锻造成形模具。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承载鞍锻造成形模具,它包含上模、下模及水平冲头三部分。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套、上模芯垫板、上冲头顶块、上冲头侧板、上冲头半圆台及上冲头连接板6部分;上模与压力机相连并随其运动;所述下模包括下顶杆、下模套、下模芯垫板、下顶块、下模芯5部分;水平冲头由水平冲头尖部、水平冲头连接杆及水平冲头根部组成。
所述承载鞍锻造成形模具,上冲头固定在上模套中在压机的带动下,与固定在下模套中的下模相互配合形成合模缸,实现对锻件的径向成形。
所述水平冲头与合模缸共同组成水平缸,在压机的带动下通过横向位移完成对锻件的横向成形。
所述下顶杆与下顶块通过圆柱销连接,在合模缸以及水平缸完成对锻件的成形工作后将其从模具型腔中顶出完成脱模。
本发明相比现有承载鞍制造工艺的优点在于:
消除金属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铸态疏松等缺陷,优化微观组织结构;
锻造成形的承载鞍产品致密性好,产品质量稳定;
相比传统的铸造工艺,生产效率更高,适合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承载鞍锻造成形模具整体示意图
图2上冲头半圆台示意图
图3水平冲头示意图
图4下模芯示意图
其中,1、下顶杆;2、下模套;3、下模芯垫板;4、下顶块;5、水平冲头根部;6、水平冲头连接杆;7、水平冲头尖部;8、上冲头连接板;9、上模套;10、上模芯垫板;11、上冲头顶板;12、上冲头侧板;13、上冲头半圆台;14、下模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理工大学,未经华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71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分子附聚胶乳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 下一篇:产品质量预测方法及装置